對話十年前的自己,最想說什么?
對話十年后的自己,最想說什么?
看完《28歲未成年》這部影片,不得不稱贊演員的顏值高,演技好,劇情棒!
顏值高,演技好,這個不多說。之于劇情棒,源于剛進大學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對話十年前的自己,你最想說什么?對話十年后的自己,你又想說什么?那時候鑒于沒有現(xiàn)實參照,還處于迷茫混沌期而對自己的發(fā)問犯難。
這部影片17歲和28歲,大量的對比,17歲的瘋狂嬌縱同28歲的安靜沉穩(wěn),17歲的追求愛情的無畏無懼同28歲的渴望婚姻的唯唯諾諾,17歲對畫家夢想的自信與憧憬同28歲提筆困難的悲哀與失落……
我一直覺得,越長大會變得越好。
我小學在老師的鼓勵鞭策下堅持練習寫作,五年級便拿了市級的大獎,當時學校另外兩個拿市級大獎的是六年級的學長學姐。我那時候覺得我以后一定會成為作家,老師對我兒時的夢想也贊許不已。隨著進入初中課業(yè)壓力的增大以及私立學校精英薈萃,身上任何一點閃光都被更耀眼的光芒覆蓋,久而久之也忘記了自己發(fā)光的能力。
再次重新拾起手中的這支筆,是在高二的暑假,碰上了一個有緣有才的老師,一個半月每天都在寫作研討修改,然后老師再逐字逐句的點評。感覺腦袋寫空的時候就自己閱讀或者聽老師從儒釋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到現(xiàn)代文明,從文人墨客講到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這些都是不斷擴充我人生格局與提高寫作深度的源泉。高三依然保持著勤練筆的習慣并且不滿意的習作推翻重寫,還帶動了全班修改習作的風氣,那時候真的可以用甘之若殆來形容。
正好這一年我也十七,總有一種倔強一種傲氣,覺得不管什么作文選題或話題,給我一個晚上,肯定能完成一篇一類卷甚至滿分卷。
然而高考作文的失常讓我一度失落,填專業(yè)放棄了從文而選擇從商。到現(xiàn)在半年時間沒好好動筆構思行文,再次提筆寫字也是出于某種不甘。不甘心再次放棄幼時的夢想而活著僅僅是為了活成他人想要的模樣,不甘心割舍那種發(fā)自肺腑的愛那種生活的歸屬感,不甘心碌碌無為的生活而已經(jīng)喪失了年輕該有的闖勁。
雖然漸漸沒有了高三那一年寫字的底氣與傲氣,那種文思泉涌那些不斷噴發(fā)的新的巧妙觀點,但是我選擇在閱讀觀影交談寫作里重新尋找,找回17歲那年的自己,幸好離28歲還遠,一切都來得及。
慢慢明白,未來不一定比今天好,除非在走向未來的路上每一天都在為夢想而努力。
倘若28歲的涼夏沒有遇到17歲的自己,那么結局只不過是在愛情里迷失自己,最終不知歸路。我們不敢去細想這個在現(xiàn)實中太過普遍尋常的事實,觀影的愉悅體驗使我們活在理想世界里,抱著永遠樂觀向上的信念,相信結局一定圓滿而抽離自己真實的生活本身。
是的,我就是為了逃避繁雜的生活低落的情緒才看了這部電影,看完大結局不舍而愉悅,打開簡書看到很多朋友也恰好看完這部電影寫了影評,感嘆夢想愛情友情。但是我始終覺得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最大的價值是走入個體的心里,走入平常的生活里發(fā)揮它應有的價值和能量。而這些價值的實現(xiàn),是通過我們每一個想要得到價值的個體在17歲到28歲的路上不忘初衷,勇敢追夢。
2017,希望同簡書文友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