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清華、北大醫學學霸開燒烤店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討論。
有網友質疑說“學了這么多年就去干這個?”、“浪費國家教育資源”。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大學生創業?
記者在北京西直門附近找到了這家名叫“柳葉刀”的燒烤店,不足百平米的小店只有10多張桌子,卻吸引了很多有著學醫背景的顧客來這就餐。
顧客:我們來也是有這么一個學醫的經歷,(這里)會有一些學術的氛圍在里面。
顧客:如果你聽到鄰桌聊(醫學)相關的(話題),比如像這個行業里邊的東西,課題什么的,你還可以跟他交流下。
柳葉刀燒烤店合伙人郝璐:店開起來沒幾個月,我們就突然發現,來這里面好多都是學醫的(顧客),經常就聽到顧客說,你是北醫的學長嘛,你是學姐嘛,大家都很熟,所以就特別的親切。
據合伙人王建介紹,這家柳葉刀燒烤店是由18個合伙人一起開的,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清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或碩士,有的投錢多,有的是把自己的獎學金拿出來投。開店的想法也比較簡單,只是覺得有一家店是自己的,平時可以放心吃燒烤,還可以成為醫學圈兒探討業務交流學術的據點。
柳葉刀燒烤店合伙人王建:雖然我們有名校背景,但我覺得開燒烤店不是什么丟臉的事,年輕人就應該勇于嘗試,敢闖敢拼才有可能成功。我們可以倒閉、可以失敗,但一定不會給自己學校抹黑。況且我們也不用親自參與經營管理,會有專人負責這些事情,更多時間都會放在各自工作上。
事實上,這幾年名牌大學畢業生創業經商的新聞不絕于耳,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當年被罵“丟母校臉”,如今已經成為勵志典型,打造的壹號土豬銷量超過10億,在國內成為響亮的土豬肉第一品牌;90后北大畢業生張天一和他的小伙伴發起的餐飲創業項目,北京第一家正宗的常德市牛肉米粉伏牛堂,被視為與黃太吉、雕爺牛腩等齊名的互聯網餐飲品牌。
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2017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顯示,90后成為創新創業的新生力量。其中,對創新創業表示有興趣的高校學生超過60%,占五分之一的大學生意向選擇在大三創新創業,工學類學生創新創業更積極。由此可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推動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被點燃。
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兼秘書長苗綠:創業的團隊和個人能力被他們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素,又差不多一半的人認為,創新創業能使個人獲得不斷地成長和發展,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創新創業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也是我們提倡創新創業的本質所在。
專業人士介紹,90后這個群體確實已經成為“雙創”的主力,但同時存在對個人能力低估的可能性,關鍵在于如何補足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的短板。作為創新創業的重要主體,高校學生最大的劣勢在于缺乏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包括個人經驗、創業資金和技術支持等,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各層面的關注與支持。
北京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從學校來講,可以在他們的選修課當中能夠開設一些創新創業的課程,請一些老師,請一些創業的企業家們來給他們作輔導,對創新創業有一個思想的、知識的、能力的多方面的貯備和準備;從政府層面,我認為可以設立一些基金,讓他們有一個創新創業的資金的保障,減少一些困難,更多的能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