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對于我家來說,就是一廚不能進倆母。
在我真正接觸美食,獨立做菜之前,我家的廚房是和諧穩定、平安幸福的。老爸主管大菜,比如燉蹄筋、燒牛腩、白斬雞……老媽主管小炒,比如辣炒生腸、油爆蝦、炒青菜……煲湯更是兩人配合,你負責添水放料,我負責看火加鹽,好一幅你耕田來我織布的美好畫面。
在這樣美好畫面的耳濡目染下,我對廚房的熱愛和對美食的喜好日漸遞增。有一天,我終于拿起菜刀,親手宰好了一條活蹦亂跳的扁魚。那時,我剛剛上初中……?
隨著我響應國家號召生了二寶,為了幫我照顧寶寶,老爸老媽在與我分開生活了10多年后,住進了我的小家。是的,你猜得沒錯,我與老媽的廚房“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其實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兩個不同年代的家庭煮婦在入廚習慣上的彼此牽制。
飲食衛生習慣上的戰爭——我們都很關注廚房衛生,畢竟這是關系全家飲食健康的重要位置。但我們關注的點不同,我比較重視食材的處置,比如:生熟一定要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分別有專門的砧板、菜刀和容器;放入冰箱一定是熟食在上層,生食在下層,決不會生熟混放;買回來的食材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清理,就原封不動先塞入冰箱,等過些時候有空了再全部一次性清洗處理完畢……
而老媽則非常重視餐具的清潔,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跑進廚房把所有已經在前一晚清洗干凈的碗筷都再清洗一遍;炒好菜裝盤前一定要把盤子再沖洗一下并用開水燙過……而對于我們各自非常關注的點,又往往是彼此感覺無所謂的,所以,我們常常都互相看不慣,互相認為對方小題大作。
烹飪習慣上的戰爭——老媽很崇尚自然美,認為女人不應該涂脂抹粉,老天給你什么樣子就該是什么樣子,樸素的才是最美的。她把這套理論應用在烹飪上,便是不用什么技巧,任何食材,只要腌好底味,入鍋一炒,最多再勾個芡就已經足夠。
而我則喜歡把從各類美食節目、書籍或網站上學到的技巧運用到實際操作當中,實踐證明這些小技巧也確實能夠大幅度提升菜品的可口度和美觀度。比如最簡單的炒肉片,只需在前期腌底味的基礎上加入充足的淀粉和水分,讓肉片吸飽水,炒制的時候注意入鍋后在大火熱油中靜置10余秒再進行翻炒,炒出的肉片焦香嫩滑,形態完整,絕對不是一般炒制方法能比擬的。老媽則對此嗤之以鼻:你不就是把肉片煎干一點嘛!
裝盤習慣上的戰爭——隨著我對美食的理解不斷深入,我對家常菜的制作已不僅僅滿足于好吃。如果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追求的僅僅是吃飽,那么在如今物質基礎空前富足的環境下,我們應該可以追求吃得美、吃得舒服、吃得健康。而在拍攝美食過程中對餐具食器的高要求,也讓我逐漸養成了重視餐具美觀、干燥、整潔的習慣。
老媽眼見我蒸個魚要刮蔥絲,煎個雞翅要逐個夾起擺造形,就連白灼菜心也講究頭尾有序……常常是對我拋個白眼,再恨恨地來一句:真是服了你!好吧,我知道她不是真心服我。
除此以外,還有購買食材上的戰爭、調味方法的戰爭、煲湯手法的戰爭、煮飯軟硬度的戰爭、辣椒會不會太辣的戰爭……總之,只要我跟老媽一同呆在廚房,必定會聽到你來我往互相看不慣的自由言論。
然而,這些絲毫不能影響我們互相深愛對方,也不能削減我們對彼此的關心。比如我坐月子,老媽見我不愛吃姜,便把生姜剁得細細碎碎地融進湯里,好讓我養陽驅寒;老媽血糖血壓偏高,又不懂使用血糖儀和血壓計,我便擔當了她的保健小護士,定期為她監測;晚上我帶二寶整夜睡不好,第二天一早老媽便會把醒來的二寶抱過去,讓我再好好瞇一下;白天老媽照顧二寶沒時間做飯,我便利用1個小時的哺乳時間提早下班回去忙活……
我知道,只要我和老媽還一起進廚房,就還會暴發“戰爭”。我希望,這樣的戰爭,可以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