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守道德者 ,寂寞一時 ;依阿權勢者 ,凄涼萬古 。達人見物外之物 ,思身后之身 ;寧受一時之寂寞 ,毋取萬古之凄涼 。
「道德」和「權勢」,不是不可得兼。此處應指的是價值觀的根本。當二者沖突時,是「棲守道德」還是「依阿權勢」。
「達人」是這樣做的:觀察事物的外延,思考死后的自己。寧愿當下寂寞,也不使自己「萬古凄涼」。
「身后之身」倘若指的是人死后的靈魂,存在與否不得而知。若是理解為死后他人的評價,看重自己的名譽而堅守道德,也是解釋得通的。
至于寂寞,普天之下誰有躲得過呢,即便門庭若市高朋滿座,能得知己幾人,又能相伴幾時?故而寂寞不過是人生常態罷了。
老祖宗認為,人不僅要活在當下,還有有長遠的見識。追求權勢帶來的滿足感只是短期的假象。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為了當下的權勢而放棄高潔的品格。
涉世淺 ,點染亦淺 ;歷事深 ,機械亦深 。故君子與其練達 ,不若樸魯 ;與其曲謹 ,不若疏狂 。
童真是很令人向往的,如同白紙不被點染,「初生牛犢不怕虎」,朝氣個性,不受羈絆。
隨著經歷的增加,漸漸被磨平棱角,世故圓滑。在適應社會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
既要「長大」,學會處事的技巧;又要保持質樸,隨性豁達。想必自己是做不到的,那就懷著欽羨的心看待童真幼稚之事罷。
耳邊似乎想起小王子的笑聲,銀鈴般叮玲玲叮玲玲……
君子之心事 ,天青日白 ,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華 ,玉韞珠藏 ,不可使人易知 。
心地光明,才華內斂,君子當如是。在炫耀攀比橫行的當代,內蘊低調的確是難得的品行。
勢力紛華 ,不近者為潔 ,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 ;智械機巧 ,不知者為高 ,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
工具癖的我振聾發聵。
平時喜歡倒騰各種軟件,同時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比較,看來還不如父母「不知」來得高明。
「知之而不用」,是取舍之道,也是極簡主義的做派。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才是進德修身的砥石 。若言言悅耳 ,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
忠言逆耳,把困境挫折看做「進德修身」的磨刀石。
疾風怒雨 ,禽鳥戚戚 ;霽日風光 ,草木欣欣 ??梢娞斓夭豢梢蝗諢o和氣 ,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
天地和祥帶來萬物欣榮,反之一片肅殺,人心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