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喜歡一邊走路一邊與兒子聊天。經常會央他講一些學校里的趣事給我聽,以便更近地接觸他的校園生活。隨著他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我很驚喜他越來越開朗活潑,并且把自己歸入“外向”一類。
四年級的時候吧,他這么說的:“我喜歡和那幾個同學玩,是因為他們懂得幽默,很有趣,花樣很多,不像幾個學習好的,只懂得坐在那里念書,一點也不好玩。”
“咦?”我說,“你不是屬于學習好但不好玩的那一類嗎?”
他認真地說:“我以前是吧,可是我現在變得活潑了,也挺幽默的。”
我有點驚喜。從小他一直被人貼標簽,“內向”、“膽小”等等,總之我不太想他和我一樣,總下意識地多去鼓勵他,希望他能在后天環境下更自信、更大方。告訴他在校要多交朋友,對同學主動一點。看來是有進步。我有點欣慰,甚是自得。
(二)
這天他告訴我,現在同學們之間流行說某句“不雅”的話開玩笑,我聽他也參與了,很是驚訝,馬上表示反對:“咱以后不開這種玩笑,別人這么做,你制止不了,可是我們不要模仿啊。習慣成自然,這顯得相當的沒禮貌沒教養!”
他反駁:“可是全班同學都這樣子說啊,只有少數幾個沒有。”
“那你為什么不可以當少數那幾個?”
“可是,我如果不和他們一樣的話,他們就不跟我玩了,我就交不到朋友了。”他疑惑。
“那就不玩吧,你可以用本領說話。如果你學習成績令他們無法超越,他們自然會羨慕你,主動來問你問題!”
“不是的。”他立刻反對,“學習特別好的都沒人跟他們玩,因為別人會嫉妒他們!”
我穩了穩心緒,這些小人兒難道都有這些邏輯了!認真想了想,緩和了口氣:“那兒子,你現在也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了。媽媽問你一個問題——你以后想做一個優秀得讓人嫉妒的人呢還是做一個為了不被人嫉妒和大家一樣平凡的人呢?”
他聽完愣了一下,顯然咀嚼出這句話的意義。我們就要走到家了。我說,你好好考慮考慮媽媽說的這句話,我們下次再談談。
(三)
此番內心的震動是可以用驚濤駭浪來形容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鼓勵他要有個好人緣,培養他去主動與同學交往,好讓他走出“膽怯”的陰影,性格會更開朗一些、更自信一些。
也許這本身也是我自己的短板吧,所以我也走過很久這樣的路,為了求取他人的認同,很多時候,寧愿委屈了自己,而去遷就別人,看起來身邊也總有些朋友,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呢。
而真正的那些朋友,在他們面前總可以隨便無拘束,因為我們都互相了解互相照顧著對方的感受,即使遷就對方那也是心中樂意。
他現在認為的結交朋友就是要去主動向人家示好,迎合他人的喜好,來求取“集體”的認同么?這不對吧?
再回想自己,當年的小學同學、初中同學等等今又何在呢?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地換,曾經日日相對以為自己的全世界就是他們,可是他們終究都一個個退出我的生活圈,有的再見已認不出面孔。
當年以為可以好到天荒地老的友誼也早已隨著時間流逝風干在回憶里,大部份再見都只成點頭之交。
(四)
當然,青春年少的友情何其重要,它是那么純潔美好,值得每個人去珍藏去回憶。但好的友情應該是可以一起成長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呀,可以一起做傻事一起流淚一起歡笑,是對方好了你替他高興、對方不好你想方設法的幫助,而不是一起耽擱了前行的腳步,結個伴更自在地落后呀!
也許是我想多了,事情并沒有這么上綱上線,但我還是要先告訴他,當優秀與認同產生矛盾時,請你選擇優秀。如果因此你不得不孤獨,請你選擇孤獨。
曾經顧慮他年齡還小,不必那么有緊迫感,想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這一次,我要告訴他,請不要選擇短暫的、眼前的快樂,那些就如你過年時看到的煙花,只能照亮一瞬。媽媽希望你從強大自我過程中擁有一生長長遠遠的快樂。
總恨自己智慧太少,總是領悟得太晚。但是必竟還是相信那么一句話:任何時間開始都不算晚。
祝福你,孩子。祝你將來有一天自信到可以選擇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