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到害羞這兩個字,一般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和孩子聯系到一起。比如碰到陌生人就躲到父母身后,父母就給孩子貼上了害羞這個標簽。
其實害羞囊括的范圍還有很多,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經歷過下面幾種情況:
A. 酒桌上,父母逼著孩子也要發言。孩子緊張的不行,一場飯局吃的異常辛苦,一直構思自己需要說什么。
B. 老師講課,自己明明沒聽懂,當老師問聽懂了沒時,自己卻拼命的點頭。
C. 青春期不敢和異性說話,如何和哪位異性正好對視上了,一般兩個人都瞬間臉紅。
以上這些選項,都是害羞的表現。
很多父母用害羞這個標簽保護自己的孩子,用此來為自己孩子的行為辯解,殊不知孩子本來只是對陌生的環境不適應,需要長時間來調節,卻被這個標簽加深了心理暗示,逐漸封閉了自己的內心。
有些情況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是在害羞,他們眼中的孩子只是老實、聽話、不早戀等等,但真相往往非常殘酷,事實是他們難以和別人溝通,他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備受折磨,他們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忍氣吞聲,他們向往愛情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02
如果你能看到這里,那么我大膽的猜測你已經中招了。要么是你幼年時有過類似的經歷,要么是你有一個類似經歷的孩子。
這樣的人都在恐懼著什么?
其實我們(包括我在內)都是在恐懼一種挫敗感,特別怕人,怕人的否定。
上面A選項中的人,害怕的是陌生人。其實這個陌生人的概念也不準確,我認為應該是沒有肯定過我的陌生人。
就拿酒桌上發言舉例。酒桌上輪流敬酒已經是一種風俗,長輩讓小輩鍛煉發言也無可厚非。但是孩子們非常懼怕,原因是雖然吃飯的親友都熟悉,但是酒桌的環境孩子們不是經常參加,無法感知這個環境下自己是否能再次獲得肯定。
這樣的人,即便在沒有觀眾的場合,也經常腦補很多的觀眾,讓自己緊張到不行,未來社交中經常會出現各種障礙。
B選項中的人,害怕的是權威,即手握權力的人。像父母、老師、評委等等。
表面上權威得不到正確的反饋,會誤解孩子的情況。就像學習中可能是老師不能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無法特別的輔導;家庭中可能是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心理,產生交流障礙的代溝;乃至到了社會上,工作中,領導可能掌握不了員工的狀態或無法通過員工掌握工作的正確進度,導致一系列惡劣后果。
這樣的人面對權威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哪怕是受了不公的對待也會忍氣吞聲,最容易受欺負。就像學校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被霸凌的對象。
C選項中的人,影射了大部分宅男宅女,大齡青年們。這一代的人,愛情觀和性教育在孩提時代被限制的死死的。有些只是簡單的把感情埋在心里,等到大學后在激勵迸發;有些干脆變成了愛無能,不知道如何去愛,去交往異性。
這的確有社會大形勢的影響,但是父母們的管束壓抑著孩子們的靈魂,也是重要誘因之一。當初為自己孩子不早戀沾沾自喜的家長們,有很多現在都在為自己的孩子發愁。要么愁自己家的豬怎么不會拱白菜,要么愁自己家的白菜怎么沒人拱,確不知都是孩子當初的害羞導致的。
03
三種情況,都是害羞的表現,都可謂影響深遠。遺憾的是,家長們卻對這些情況認知不足。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幫助我們的孩子擺脫害羞呢?
第一、永遠不要說我的孩子害羞。
關于貼標簽不好這個話題,相關的文章實在天多了。說孩子害羞看似是為孩子的行為開脫,其實只是滿足家長為自己開脫的心理,卻加深了孩子對害羞的刻板印象,適得其反。孩子需要的永遠是鼓勵和肯定。
第二、反復練習
練習是一種小技巧,可以幫助人在特定的情況下客服害羞。比如演講的多了,就不再羞于演講,因為孩子有了很多演講的經驗,無論是對熟人還是陌生人,這就不會讓孩子擔心失敗怎么辦。就像我們看很多銷售都是能說會道,有些人是天生的,但是大多數都是通過練習達到的效果。
第三、別太關注自己
說白點,就是讓孩子掌握心大臉皮厚的技巧。讓孩子明白,沒有那么多人看著你,你要照顧好自己。一般自己領悟比較好,家長說教容易形成批評式教育,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確認識不足。
第四、人生導演
這個方法取自熊太行老師。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讓害羞的孩子把真實的生活當做演戲。一個人如果不是自己做,而是表演的話,雖然害羞,但是大概率的會覺得不是自己做的決定,只是覺得自己在扮演某個人。比如提問時把自己想象成別的同學,或者想象自己是替XX同學提問的,這樣是不是就不那么害羞了?
每一個害羞的孩子都有一個天使般的靈魂,他們對飛翔欲拒還迎的表現,就是受困于害羞的心理,缺少的就是我們家長幫助和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