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如此》是林語堂先生的一部散文合集,他以個人眼光觀察世界,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這本書是很私人的,它向我們展現了別樣風情的人生,作者的生活經驗以及一些很主觀的意見。
這本書語言帶有一點文言的味道,不會讓人覺得枯燥,短句的運用反而讓人覺得語言活潑有趣。全書共分六個篇章,分別是:我生之初尚無為、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人情練達即文章、一生矛盾說不盡、 萬古千秋一寸心。
現在我還僅看到一半,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見,關于男女關系、關于結婚、關于孩子。
這一部分我看著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看到語堂先生說女人必須結婚、必須生孩子的時我是很氣憤,認為其說得太過偏激,或許這是來自單身狗的憤怒吧。
心里憋著一口氣讀下去,不知不覺間氣又順了。
1.女人比男人奇怪,也比男人更懂人生。
一開始,語堂先生就毫不避諱的表達對女人的贊美,喜歡女人平常的模樣、信賴女人的直覺與本能、尊重女人接近人生懂得人生。
感覺是女人的最高法院,當女人將是非訴于她的“感覺”之前時,明理的人就當見機而退。
明明帶有不要在女人憑感覺時與她講道理、辨是非。但卻說得如此委婉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2.兩性相吸,但卻有人不愿結婚
戀愛是無比正常與自然的,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戀愛總能找出進行的路徑”。
可現在卻又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結婚。語堂先生也在文中貼出了婚姻專家對這一問題分析整理出的結論:不愿喪失獨立的自由、眼高手低、沒有機會、初戀陰影、家庭缺陷……不同的獨身者各有其原因。
接著語堂先生又說了一串應當結婚的理由,說得我都心動了,但我并沒有什么結識異性的機會,可他又說:
“任何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婚姻機會,有些人之所以沒有結婚,完全是他們寧愿過單身生活的關系。”
好吧,我暫時找不到理由反駁了。最后他還提出了在擇偶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五個要點,有一點長,我放到文末,每一點都很有道理。
3.孩子很重要、孩子很重要、孩子很重要。
這是我看這部分最不能理解的一點,我覺得語堂先生把孩子看得太過重要。我雖沒有丁克一族認為不需要孩子的思想,但我也并不同意孩子非要不可的觀點。
①“孩子把情婦的地位提高起來。使她變得神圣了,而沒有孩子卻是妻子的恥辱。”
②人生最重要的關系是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任何一種人生哲學如果不講求這個根本的關系,便不能說是適當的哲學,甚至于不能說是哲學。
③據我看來,不管原因是什么,一個男人或女人沒有把子嗣遺留給世界,便是他或她一生所犯的最大罪惡。
以上這些關于孩子的論斷,個人覺得太過了點,或許是我還沒有到那個年齡,對于這種思想觀點有很大的疑惑。
有時家里人問到感情方面的問題,我總打哈哈說,我不想結婚、也不想生小孩。他們總會說,這是不現實的,以后你就知道了。
恰好昨日得知我干姐姐戀愛了,我簡直不敢相信。
她一直是我的榜樣人物,有著自己的公寓、獨立的事業、充實的生活……不戀愛也沒什么關系,像她一樣生活也挺好的。可是今天32歲的她說“我想結婚了”,若不是我親耳聽到,我真不會相信。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話:“如果我一輩子都談不了戀愛,中年的時候也會結婚,像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雖然姐姐還遠沒到中年,但她選擇將就了,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人,或許就與他步入婚姻殿堂。
看了《人生不過如此》,我好像對于戀愛、婚姻、家庭這些神圣的詞語有了更多一些的理解。它們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將經歷的,或許現在對某些觀點有些排斥,可這就是人生啊。
“人生不過如此”這五個字,不自覺地就會用云淡風輕的語氣念出來,甚至還會有一絲消極的意味在里面。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而我們,還需慢慢去經歷、好好去體驗!
附:擇偶應注意的五個要點:
1.男女的年齡,最好是男人比女人大幾歲,但以不超過十歲為宜。
2.雙方的教育程度要相等,男女差距太大,每為不睦的主因,尤其是女高于男,其美滿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3.性情與嗜好最好相近。
4.經濟能力最好相差無幾,雙方家境如果過于懸殊,往往會影響婚后的個人自尊心。
5.如果你是男人的話,應該有一份足供家人溫飽的正當職業;如果你是女人的話,你所選擇的對象,更應該注意這個問題,愛情雖可貴,仍須建立于“物質”之上,否則,其危險就如沙漠中的大廈,傾倒在旦夕。
都看到最后了,點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