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睡前,默默翻看了手機相冊拍的照片,宿舍已經熄燈了,還能聽到舍友淺淺的鼾聲,明明很疲倦了,卻有些失眠。因為幾個小時前,我還站在學校小劇場,畫著濃妝,穿著長而華麗的蓬蓬裙子,拿著話筒站在追光燈下微笑。
并不留戀舞臺,燈光,掌聲與眾人的注視,只是想起這幾天自己心理狀態的變化,微微觸動。
?
年末忙得不可開交,學院老師讓我去主持年末迎新晚會,我一聽就搖頭拒絕,還是沒有說服老師,推脫不得,只好接下。最開始那幾天,我恨不得逢人就吐槽:“我都大三了,這種事情就交給學弟學妹好啦,我都是老臘肉啦,干嘛來湊熱鬧。”
要是大一的時候給我這樣的機會,肯定心中是歡喜的,恨不得把所有的機會都收入囊中,那個時候特別想證明自己,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熱情,到了大三啊卻有了些怯意,覺得自己好像不該出現在這樣朝氣蓬勃的舞臺,彩排的時候看到另外幾個擔任主持的大一學弟學妹興奮又認真的臉,為多分到了一段主持詞而不自覺地傻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排練時間并不多,上臺后并沒有如預想般的緊張,一直以為自己是盼望著這一切趕快結束的,可當晚上結束大家合影留念的時刻,拉下大蓬蓬裙子的時刻,燈光熄滅的時刻,竟然有一絲絲失落。
失落的是自己剛剛找回大一大二的那種感覺,那種全身心積極參與活動,積極又熱情的感覺,就即將結束了。
一同主持的學妹在燈光下拉著朋友們拍照,笑得很甜很甜,這幾個小孩都是院里很不錯的新秀,舞臺感挺好,說實話有點羨慕,羨慕他們才剛剛開始呢,大一和大二是他們還未拆包的禮物,而我的大一大二,早就連包裝袋都不剩了。
?
之前有句傳播甚廣的雞湯:“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說實話,優秀的人,從很久之前就是優秀的了,盲目地追逐是沒什么意思的。
可我漸漸找到比這更可怕的事情:“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年輕。”
并不想煽動焦慮,而是說說我自己的切身體會,現在的信息更迭的越來越快,科技爆炸式發展,就像我們95后的人可能在10歲左右接觸到電腦,我們爸媽那一代已經30歲了。而我妹妹是個00后,電子產品對于她來說,可能是從出生以來來就存在的古老物種。她現在初中接觸到的知識和技能,可能我高中時才剛剛開始接觸。
有個詞叫做“生不逢時”,年輕的人永遠追不上更年輕的人,因為那些后來出生的人出生的世界就更加發達。你永遠都跟不上世界發展的速度,而那些更年輕的人,從小就占有了更加豐富的資源,更優越的生活條件。
如此這般,與每一個后來居上的年輕人相比,我們都帶著一點“過時的窘迫”。
可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平等地擁有年輕的權利,都曾經擁有過最為飽滿的身體狀態與征服世界的熱情。
現在說這些,不是在炫耀二十出頭從頭到腳都全新的年輕,也不是為了讓你因為時間已過而焦慮嘆息。我只是忽然發現了一種比不年輕再更加可怕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有種“學長學姐”心態,或者說是一種“長者心態”。
“這些都是小鮮肉應該做的,我一個老臘肉就不去丟臉了。”
“學長學姐就應該有學長學姐的樣子,還和學弟學妹一樣忙來忙去多掉價啊。”
“都大四了還玩這些,會不會被看不起啊?”
他們覺得自己在一個集體里年齡稍大,或者資歷稍深,就收起最開始那種好奇和闖勁,擺擺手坐在一旁,看著新秀們嗨的起勁,眼中雖有羨慕卻還是安慰自己:“年長的人就該把機會多讓給年輕人,資歷深的人就要有資歷深的樣子。”
?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人都存在這樣的“too old to do”的心態,不僅僅是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代,我們爸媽那一代,甚至是同齡人,可能都會覺得自己已經到了一個正襟危坐的年紀,在比那些更為年輕的帶著氣焰的人面前忽然間泄了氣,有點不好意思卻又拉不下臉,于是就端端正正地扮演一個“過來人”,壓抑住自己仍然想瘋狂的沖動。
其實啊,不怕優秀的人更年輕,就怕你覺得他們是年輕的,而自己不。
要說永遠年輕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保持一種“初學者心態”:
回想一下自己最開始接觸一個事物的稚氣又執拗的樣子:“雖然一頭霧水,慌亂急躁,為自己暫時的失敗而捶胸頓足,面對他人虛心請教,專注而投入地學習,后來漸漸的摸清了門路,駕輕就熟,慢慢地體會到那種成功的,完成的喜悅。
駕輕就熟都是需要代價的,可是在生活里,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入門者”的心態:好奇,沖勁兒,打不死的信心,這些都是多么多么的可愛啊。
?
我見過七十多歲英文說得比大學生還好的老爺爺,身上還會帶著一個小本子記錄偶爾遇到的單詞,問他為什么一把年紀了還那么勤奮呢,他的回答超級簡單:“我想學英語,因為我想看外國報紙。
那是我有次在車站等車的時候遇見的陌生人,這樣的人讓我覺得我們口中的“老”實在太膚淺了,是眼角的幾道細紋還是日漸增長的年紀?
或許在一些人身上,“老”是個很虛無的詞吧,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團火焰,會把一類無謂的東西都化為灰燼。
總有人說年輕就是資本,其實年輕就意味著手中空無一物,卻有著重來的機會和嘗試的勇氣。隨著我們年歲漸長,擁有的東西其實積累得越來越多,很多人反而故步自封,守著已得的東西不敢再去勘探。
被拋棄的不是“年紀不適合的人”,而是“自以為不適合的人”。
木心在《魚麗之宴》里寫過:“年輕,真像是一個理由,一個毫無用處的理由。”
同樣,對于一些人來說,“不年輕”也像一個毫無用處的借口,你以為只是推掉了一時的窘迫,其實還推掉與更加新鮮的有趣的自己相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