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分享到齋藤孝先生的“制勝球”學習法,在這個假期里,我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制勝球。
我把自己抽身出來,像個觀察者看待在生活、在學習中的自己,我發現我的學習特點是“善于思考”,我很容易看到一個現象或者一個人就能對其做出大致的判斷,而且會根據現有的事情加以聯想。其實,在閱讀此書之前,我認為這叫“不務正業”“思維混亂”,可是在閱讀此書后,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我的特長,就像那句話“世上本無無用的東西,只是放錯了位置”。
我也在思考,為什么我的特長并沒有充分發揮它“制勝球”的作用,原因在于我沒有“刻意”訓練。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到“為什么你工作10年,比不過工作2年的”,因為工作10年只是簡單的動作重復,最后變成一種機械性的勞作。而那些工作2年有成就的人,是抓住某一項特質刻苦訓練,每天都在做刻意的進步,所以2年時間變成這個領域的達人。其實,凡事會聯想的人沒什么不好,這就像泉水有源頭,會源源不斷地給予補給,我就是這樣一個思維活躍的人。可是這樣的人苦于想法太快,腳步沒有跟上,致使很多好的想法落空。我想,我接下來就是要訓練自己的“刻苦”,把我的思維活躍訓練的有質量,有分量,真正發揮“制勝球”的作用。
今天,我要繼續分享讀書筆記,我從這本書獲得太多了。今天分享的是齋藤孝先生這本書里列舉的16位達人中的前4位。
1.如果你是“有干勁,確看不到成果的你”
如果你是“有干勁,確看不到成果的你”請參考德魯克的“目標管理&命名思考法。” 彼得德魯克被稱為現代經營學之父,他在95歲的高齡還在堅持學習。在他的字典里,沒有“退休”兩字,這位達人真的稱得上偉人了,他的人生就是華麗麗的拼搏。
在書中,德魯克的觀點是:朝著目標努力的學習方法。他會把目標設定好后,在時間上拆分為三個月、三年等,并嚴格遵守“行動計劃”,他認為,想要保持學習的緊迫感,必須制定目標與期限。
當然,光有目標和行動還不夠,你需要訓練一雙“鷹”的眼睛,就是說能夠洞察到事物的本質,比如,在書中提到“做生意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多的額顧客”,做生意不單是為了盈利,如果把目光放在創造更過的顧客上,那么既服務了社會,又會源源不斷地盈利。
所以說,光會設定目標,會執行還不夠,再加上看透事物的本質,就能見到你想要的成果。
2.如果你是“想要擺脫學歷自卑的你”
如果你是“想要擺脫學歷自卑的你”請參考Honda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本田宗一郎沒上過什么學,他總結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斷觀察、不斷傾聽、不斷嘗試”,他自認為沒有耐心讀完500頁的書,這個時間他愿意去請教這方面的專家,比起閱讀,他更屬于傾聽。
本田宗一郎算是個技術性人才,學歷不高,但動手能力強。在他工作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他會不遠千里去找到專家請教。看的出,成功的人都是和自己較勁的人。這一學習方法,特別適用于技術性人才,其實,在學歷相同的情況下,比的就是實干了。就好比醫生,一個每天要上4,5臺手術的本科學歷醫生,和一個剛剛畢業的博士學歷醫生,哪個才是你要選擇的醫生呢?
所以,學歷如果阻礙了你,就請在你的專業范疇不遺余力的鉆研下去吧,把自己努力刻畫成專家。
3.如果你是“愛找借口的你”
如果你是“愛找借口的你”請參照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
在學習時做到持之以恒其實很難,但是斯蒂芬金卻可以堅持每天寫2000字,他曾這樣評價寫作的艱辛:寫文章就是嘔心瀝血把文字一個一個堆積起來!
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愛找借口是我們普遍的毛病。我常常是在要工作前先刷刷朋友圈,心想就看看朋友圈就去工作;刷完朋友圈,又打開微博,心想再看20分鐘就去工作;看完微博,又去看看淘寶,心想看看我的貨物流情況就去工作;看完淘寶又去泡茶,心想泡好茶就開始工作吧......此刻,和我一樣身患“懶癌”和“拖延癥”的朋友看到這里,會想和我握握手吧。因此,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你得學!
有些人學習效果不佳,原因不在于他們的方法不對,而是從開始學習到全身心投入花費了太長的時間。例如在學習中,有些人能夠做到注意力迅速集中的人雖然還沒有決定寫什么,卻可以在1分鐘之內開始動筆,他們也許是在打草稿,也許是在記筆記,但你能看到他們安靜而迅速的著手完成眼前的任務。與此同時,你還會看到一些人望著天花板尋找靈感,他們在想好內容前不會動筆,而是仰著頭努力思考,雖然大腦在運作,卻還是遲遲無法下筆,無法進入狀態。
注意力不是天生的,后天用心鍛煉,就能快速、專注的進入狀態。
想要瞬間引發能量,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內完成這件事”。斯蒂芬金的在他的《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中提到他會按時完成每天的寫作任務。不完成每天的目標絕不罷休!他發誓:不完成目標,絕不離開書房半步。所以他每天都在禁閉的房門中奮筆疾書。徹底屏蔽掉外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我們不能下定決心,就很難與外界徹底斷絕聯系。比如,工作中收到一條短信,這是一條需要馬上回復的短信,你不得不開始著手回復,如此一來,你已經花了30分鐘,就算制定了工作計劃,還是會因為一些原因不停的往后推遲。所以,你需要選擇一個能與外界徹底隔絕的時間段。接下來,你只需要每天堅持下去,讓其變成一種習慣。
4.如果你是“過于認真、容易郁郁寡歡的你”
.如果你是“過于認真、容易郁郁寡歡的你”看看夏目漱石頭的“個人主義學問”
從書中作者的描述看出,夏目漱石先生是為日本的文學家,也算個是名人吧。他早年有留學海外的經歷,與大多數人不同,出去留學并沒有給他帶來更多的“鍍金”,而是越來越自閉,越來越郁郁寡歡。在他留學期間,他沒能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從他寫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里面充滿了抱怨的情緒。無論在哪一個年代,能否適應當地的環境都是留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夏目漱石先生雖然精神萎靡。閉門不出,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客觀分析現狀、反省自身。他開始辯證的看待英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的不同,他認為并不是英國文學才是高高在上的,每個國家風俗和文化截然不同,自然孕育出的對美的認識和對文學的領悟也有所不同。夏目漱石先生一度被偏見、語言上的自卑等負面情緒支配,但他透過自省走出陰霾,重新振作,并做到了換個角度思考。
夏目漱石的留學沒有失敗,是因為他不僅沒被孤獨感和壓力擊垮,反而利用它們學會了逆向思維,把這些陰郁的負能量轉換成為積極的正能量。
現實生活中,不愿意隨大流的人常常會出現和夏目漱石先生一樣的抑郁感,總感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認同。其實,看了夏目漱石的過程,你會明白,你可以掌握自己的節奏,現在這個社會是前所未有的開放,互聯網的誕生使得信息交流空前通暢,自主創業的興起使得有能量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自媒體產生你可以暢快向全世界宣告你是誰。所以,被壓抑也許就是盛開的前奏,學學夏目漱石先生從自怨自艾中走出,換個角度看世界,會發現更美的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