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僅是愛與溫暖的代名詞,有時候,它也是恨與傷害的代名詞。
一個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離幸福很遠。而家庭語言暴力的傷害,正在摧毀一對又一對的夫妻,一個又一個的孩子。
很多父母滿嘴都是愛,可表現出來的,卻是對孩子的冷言冷語、甚至是謾罵不止。
這種畸形的愛,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承受得起。
每個曾對孩子進行過語言暴力的父母,或許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會這么深。
看到那些惡毒的字眼,變成了孩子行兇的武器,這些父母肯定懊悔不已。
語言的威力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厲害。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父母即使是在說氣話,他們也會信以為真。
語言傷人于無形,卻往往是最致命。
大部分人中國人都在犯同樣一個錯誤:
“對家人說話,無所顧忌。”
因為是家人,因為足夠親密,所以很多人對家人說話從不顧忌對方的感受,甚至在傷害了對方的時候,還覺得是別人在小題大做。
殊不知,即使是家人,也應該好好說話。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定是會好好說話的家庭。
對孩子少一些指責和謾罵,多一些鼓勵和引導;
對愛人少一些要求和埋怨,多一些理解和欣賞。
好好說話,家庭才能和諧;
好好說話,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是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總是忽略了這點,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詛咒。
卻不曾想,語言這種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的驚人。
在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幕讓我十分痛心。
一個女孩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怎么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你會飄。”
當女孩一邊抹眼淚一邊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打擊的時候。
她的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女兒發現,無論自己再怎么說,都無法勸服媽媽,于是哭著走下了臺。
這段對話登上了微博熱搜,許多網友紛紛表示:“在這個女孩的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以愛之名”從小打擊到大的。
你滿目猙獰,讓孩子懦弱又自卑。
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得滿目猙獰。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_
“你怎么這么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么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里裝的是什么?”
“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些,都是父母責罵孩子的常規用語。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泄。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的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來社會還怎么生活?他的心理承受壓力會很弱。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
一個失落的孩子,拿著26分的考試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的樣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_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著頭,不知所措。
還沒等開口認錯,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往日一般,席卷而來: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_
還有一個小孩抱著足球回家,他剛剛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
還沒來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悅,就開始被嫌棄:
“沒見過這么臟的孩子。”
“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出來的?”
_
海報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話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傷疤一樣。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
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嘩眾取寵罷了。語言暴力怎么可能會傷害到一個孩子的身體呢?
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回路是相同的。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
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也就是說,當父母在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回(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如果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從而形成懦弱自卑型的人格。
所以我們能看到,諸多童年貧窮、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環境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也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于謹慎、膽怯等等,而且,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你的語言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要知道,孩子處于不知事的年紀,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話就是真理。
家長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
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個人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這種批判態度依舊還會保留在心里,時常苛責自己。
正如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你隨意的幾句話,卻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評價,孩子的生活積極還是負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你的肆意批判,將會葬送孩子的一生。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么體驗?”
其中高贊回答讓人痛心且絕望。
_
“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再一旁看著我說:你再發什么神經。”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語言暴力還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把情緒轉化為強烈的攻擊性,殺自己,或者殺別人。
在多年的謾罵和埋怨中,孩子受盡了心理上的折磨。他們長大后會變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搶劫賭場,開槍殺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對方的;還有用水果刀,見人就捅的。
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語言將孩子的未來斷送,也給其他人、其他家庭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有人說,這些孩子扎在別人身上的兇器,是父母親手遞過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卻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正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時候,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遠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
好好說話,才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