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孤單,從來都是一個頻發詞。他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作品和人們口耳相傳中。
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中寫道: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系所束縛。以前沒有即時通訊工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老酒,綿延悠長,而當網絡發達如今的社會,層出不窮的社交軟件卻讓我們的孤獨感層第漸進的爆發。
從劃時代的MSN,到ICQ/OICQ,最后存活下來的QQ,以及慢慢延伸出來的語音聊天軟件TS/YY/UT,到如今人人都在用的微信,似乎在網絡時代,我們從來都不缺朋友,而這些朋友不需要你時時維護,走了一波,馬上又會來新的一波。
1999年,騰訊開辟公共聊天室,即現在QQ群的前身。在那個還以論壇為聊天圈子的時代,QQ群無疑增進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密切性。而2005年上馬的QQ空間,更是加速了那個小企鵝占領市場的速度。
我們在群里暢聊人生、理想、學習甚至種子,我們在空間抒發著我們對生活的感悟,對朋友的傾訴還有不負責任的詆毀與謾罵。
貳
微信誕生不過幾年,而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已經漸漸成為和QQ同等重要的社交軟件,而微信群也全盤承接了QQ群在社交中所擔當的角色。
剛開始,微信群有40人限定的天花板,每個群的每個名額都異常珍貴。表情包交流的朋友群,發布工作計劃和方案制定的工作群,轉發養生、雞湯和慫人新聞的親戚群,以及靠著似有似無聯系重新聚攏的同學群。
人少的時候,我們似乎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當他開放了500人的上限的時候,微信群開始變得像QQ群一樣,迅速發芽然后迅速凋零,由熟人社交變成了陌生人社交。
還在QQ群的時候,往往熟人和工作關系是決定一個群出現和消失的因素,而現在,層出不窮的微信群復制了QQ群的風靡,卻又誕生了時代的表征。
團購湊單群、一次性旅游約會群、公司群、部門群和部門小群、粉絲同好群、行業交流群、駕校學車群、攝影美食群還有跑都跑不掉的微商經驗分享群。
最可怕的,是明明毫無關聯的一群人,因為群主需要點贊,轉發和投票,全都擠到一個群里來了。而這些群在成就群主的需要之后,馬上就淪為了萬年沉寂的僵尸群。
而更多時候,往往礙于情面、關系甚至利益無法立刻退群,只能在其中茍延殘喘。想到我那個強迫癥朋友,沒看到紅點都會點進去,真是被折磨的死去活來。
叁
和沒有任何交集的人湊到一起,無論氣氛多么和諧,聊天多么彬彬有禮,表情包多么應時應景,反射出的都是無聊和孤單。常有人一對一的在群里聊天,偉光正不說卻充滿了空洞與乏味。想要抖個機靈,講個黃段子還要顧及到體面。
微信群越來越多,朋友似乎也越來越多,但真正交心又能合拍的卻越來越少。
群里總是有著這樣一群人,時時掌握著話題方向的大佬、出現就能引起歡呼雀躍的萬人迷、從不參與非嚴肅話題的高冷患者、總是第一個附和的捧場王、有事沒事甩梗的段子手、不說話只發錢的紅包狂魔還有只在紅包出現時蹦跶兩下的深海死魚。
而微信群也僅止于此,聊聊天打打屁,屏蔽黨隔三差五點開看看,也不會發言;活躍分子也常常像在說單口相聲,自說自話。
肆
朋友圈接盤了空間,但比起空間這個模板,那個播放器,還有層出不窮的皮膚、泡泡。如果按裝修來說,空間就像是混搭中國田園波西米亞歐式貴族的不倫不類,而朋友圈就像是性冷淡的無印良品。
可朋友圈也和空間一樣,裝修的精致,閃亮:天總是藍的,孩子總是萌的,食物總是誘人的,朋友總是帥氣靚麗的,品味總是高雅的,車鑰匙總是壕的。
朋友圈里,或者說從空間流連到朋友圈的人,都活的特別滋潤。時常說走就走的旅行,猝不及防的婚姻,秀一臉的恩愛。還有泫然欲泣,或高冷,或陽光的自拍,配上一句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旁白。
眾人也甚是上道,點贊發言。勤快的一一回復,嫌煩的統一回復。
又或者分享一篇點評時事長文,配上幾句心得,裝裝公知;點評一副字畫兒,仿佛是名人雅士;還有轉發影視劇的深度解讀,明星家長里短成長經歷的,也不一而足。
事實上,朋友圈的交互就和空間一樣,完全就是你自己的個人領地。曬孩子,秀恩愛,灌雞湯都自己隨意。
不想分享怕引起誤會的便分組,一個觀點不合開撕的也可以屏蔽,或是直接刪掉翻船。甚或只有自己可見,犁好自己這一畝三分地,自娛自樂。
不管是群里的煙花燦爛,還是朋友圈的寂寥如水,不過是一群人的寂寞變成了一個人的狂歡,孤單就像就像夏天草叢里的蚊子,如影隨形,無處躲藏。
END
朋友圈,是我們自己的,可以任性,可以自私,像一場沒有終結的大趴。
而到了微信群,大趴開的更熱鬧,但處處都透著小心,在所有的話題都聊干凈了之后,還剩下什么呢?
煙花落幕,獨回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