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美書簡》筆記:談人

朱老先生在《談美書簡》第三章節里說:談美,我得從人談起,因為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何況文藝活動,無論是創造還是欣賞、批評,同樣也離不開人。

“美是一種價值”,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在這里無力展開。我產生的聯想是,價值不一定是美,比如一些頗為掙錢的文……這也很復雜,不說也罷。

還是看看朱老先生是怎么談人的吧:你我都是人,還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嗎?世間事物最復雜因而最難懂的莫過人,懂得人就會懂得你自己。希臘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嗎?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質,而且還有意識,有情感,有意志,總而言之,有心靈,西方還有一句古諺:“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詭詐多端,仙子也渺茫難測。

這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充滿人生閱歷和智慧的總結。一言以概之,人是復雜的。

朱老先生批評了美學界中的一類通病:把人這個整體宰割開來成為若干片段,單挑其中一塊來,就說人原來如此,或者說,這一點就是打開人這個秘密的鎖鑰,也是打開美學秘密的鎖鑰。

他認為:這就如同傳說中的盲人摸象,這個說象是這樣,那個說象是那樣,實際上都不知道真象究竟是個啥樣。

談到這里時,他提起西方美學界在研究方法上的機械觀和有機觀的分野。

機械觀來源于牛頓的物理學。物理學的對象本來是可以拆散開來分零件研究,把零件合攏起來又可以還原的。有機觀來源于生物學和有機化學。有機體除單純的物質以外還有生命。這就必須從整體來看,分割開來,生命就消滅了。解剖死尸,就無法把活人還原出來。機械觀是一種形而上學,有機觀就接近于唯物辯證法。

康德在《搜藏家和他的伙伴們》的第五封信中有一段話: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的各種能力的統一體,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統一體,這種單一的雜多。

這段話是朱老先生經常引用的,他說這就是“著重人的整體”的有機觀。

我想以后在小說創作時,也要樹立這種“有機觀”。當然,更多的體會以及如何去做到,我還需要在實際的寫作中去摸索。

但有一件我現在就可以做到,那就是在讀經典小說的時候,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去品味,而不是一個章節一段內容地去解剖它。

我認識的一位學者型的老領導,他讀了幾十遍《紅樓夢》,每年都要拿出來讀一讀,但從來不去解析它。我覺得他是真正品味到了《紅樓夢》的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