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皇氏三墳,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有關讀書的事情。
我們從很小就開始讀書,所讀的不經相同,可能是《三字經》,可能是《大學》,可能是《安徒生童話》,可能是《小蝌蚪找媽媽》。但不論是什么書籍,我們小時候都會反復的看上好幾遍。漸漸地,我們有了自己的意識,懂得了一些道理。
為什么有句話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呢?聯想一下,就可以很輕易的得出結論。
拿《楚辭》來舉例子,第一次讀《楚辭》的我們,很生僻,很無奈。有兩個原因:其一,一些字是現今不常用的字體,導致我們閱讀困難;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古今的語法,用語習慣有很大的差異。正是因為這種差異,導致我們很難第一次就理解原文的意思。
唐詩宋詞,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總會講“頓悟。”什么是頓悟?頓悟就是突然就明白。一些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等,我們是可以第一次,就感到與眾不同,感到一種美的存在。但是,當某一天,我們突然頓悟,才會明白詩詞內的內涵,本身蘊含的意義。這種意義超脫文詞本身的華麗,朗朗上口。
我們都知道,漢末,南北朝和唐初是駢文盛行的時代,它被評價為什么?語言華麗,藻詞譎喻,簡單說,就是中看不中用。(大部分,一些特例在此不論)讓我們現在讀,就是“哇~,好厲害”的感覺,為什么和古人的評價有所差異呢?就是語言的大環境改變。
當今的我們,信息瞬息萬變,語言必須是便于理解和傳播的,而當時的人,傳播及其不便,語言也變成了一種美麗,興趣,富麗的樣子。如果讓我強行解釋,就是這樣:讓你寫一篇800字的作文,難嗎?不難,但是,寫好就不同了。所以,對于當時的駢文之所以受到貶低,也是無不道理。當然,寫的好的也厲害,就像《滕王閣序》。
問題出現在這里,因為時代的不同,導致語言許許多多的不同,這些不同我甚至都不知道用哪些詞來描述,但,這是確實存在的,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讀書要讀很多遍的原因。
為什么讀書讀很多遍,會有頓悟的感覺,就是因為可以消除時代的距離,或者說隔閡。我們的文化傳承太久遠,因此十幾個世紀前的語言運用規則,和現在是有所不同的。甚至說完全不同都不為過。我們讀《離騷》,讀《師說》,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感覺是不同的,年代越久遠,用語的潛在之道,變化就越大。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這句話第一次讀,你可以理解嗎?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就明白大概了,“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這句話,只要識的字,念過書,就沒有不理解的。
像楚國的兮字用法,以及說話習慣,與現在是完全不同的。正是為了打消這種不適,或者說習慣這種不適,我們才需要不斷的,反復的朗誦。
再說說駢文,如果你想理解駢文為什么僅僅是華麗,而不中用,為什么韓愈要文起八代之衰?很簡單,去讀南北朝的駢文,漢末唐初的駢文,找那些非名家的作品,讀上二三十篇,你就感到惡心了。或者說,你就理解了韓退之的想法。不過駢文中,也有寫得好的,當你縱覽駢文時,你依舊會發現,那些在海底閃閃發光的明珠,銜華佩實。
我們生在“簡體現代文”的大環境下,對于現在的我們,閱讀古籍,其實和閱讀國外的文學是一樣的道理,區別在于讀古籍,我們可以比讀國外文學少翻字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克服時代的不適,語感的不適,一些叫不上名來的不適。當我們摘下現在的有色鏡片,帶上曾經時代的眼鏡時,我們才能理解,才會理解,“原來是這樣”的道理。
皇氏三墳,布道天下,雖千夫指,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