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被老板辭退,賦閑在家,前天突然打電話,問我知不知道誰發(fā)明了戒尺?我說我不知道。他不無得意地說,你當老師的都不知道?是堯!這幾天看《史記》,考你一下。
在我人生的信條中,堯,是最偉大的,單單他“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政治理念,就讓后世那些為圖一已私利而禍國殃民的帝王汗顏。我只知道他發(fā)明了圍棋,但真不知道戒尺也是出于他的手。
很慚愧,我沒有通讀過《史記》,這次被朋友嘲諷,還真是在《堯帝》篇中找到了“撲作教刑”這句話。句中的“撲”,就是戒尺,“撲作教刑”,就是“學校中要用戒尺懲罰學生”。
原來戒尺的歷史這么悠久呀!
我外祖父念過幾年私塾,從小教育我要聽老師話,否則就會被尺子打手心,很疼很疼的,有時還會腫好幾天。后來我上學后,可能是怕疼,被罰過站,挨過棍子,卻是從來沒有被打過戒尺。
長大后我參加工作當了老師,最多是呵斥上課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根本不知道戒尺是什么樣子。自然會遇到很多犯了錯誤的學生,我一般是讓他們寫“君子協(xié)定”,又犯錯了,再寫,寫得多了,也就記住了。
也許我后來當了教務主任和校長后嚴重脫離了實際,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老師不敢管學生了。上課時老師大聲批評幾句,立即會有家長上告教育局,說孩子不敢來上學,孩子的心理受了傷害;老師用手推了推上課睡覺學生的頭,學生說頭疼,家長就帶領三親六友來學校纏鬧,讓整個學校疲憊不堪;還有那位周老師,只是因為攔開兩個打架的學生,被家長三番五次索要孩子被打的醫(yī)療費,一怒之下跳了江,至今沒有結論。
老師們也不傻,吃一塹長一智,不管你孩子又怎樣?可是大家都清楚,當家長始終占據(jù)上風,當老師始終是過錯方,當教育部門始終是息事寧人,老師必定不會再管孩子。這樣的結果,一時吃虧的是老師,一輩子吃虧的,卻是孩子,如果大都是這樣,影響的就是國家的未來。
有段時間媒體對賞識教育很推崇,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yōu)點,讓孩子整天被成人的好聽話灌得迷迷糊糊,將中國傳統(tǒng)的戒尺輕易扔掉,導致教育成為了單腿跳騰的瘸子。對于朦朦朧朧的孩子們來說,只有胡蘿卜沒有大棒,教室成了亂哄哄的菜市場,學生則只能是后山的一片歪脖子樹,隨風搖擺。
剛才在網(wǎng)上看了兩個故事,發(fā)人深思。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從小調皮搗蛋不服管教,老師為了讓他讀書,不得不把書頂在頭上跪著讓皇子念。朱元璋發(fā)現(xiàn)后大怒,賜給老師一個戒尺,再不聽話就打手掌,如朕親臨。
無獨有偶。乾隆的兒子就是后來的嘉慶帝不用功,老師王杰不僅讓他罰站,甚至還要罰跪。一次乾隆發(fā)現(xiàn)了很生氣,王杰說:“受教的將來成為堯舜,不受教的將來成為桀紂,老師的作用就是這樣啊!”乾隆聽了,深為嘆服,令皇子復跪。
當然,皇帝的兒子是兒子,老百姓的兒子也是兒子,犯了錯誤都要受到懲罰,才是教育的根本。早教勝于晚教,與其讓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碰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就讓他掂量出犯錯誤的成本。
原來計劃生育孩子少,現(xiàn)在放開了三胎孩子依然稀少,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心頭肉,呵護孩子是本能,大家能理解。但家長們更要明白,越是稀有動物,生命力越弱,比如說大熊貓,溫暖的花室,永遠長不出參天大樹。退一步想,沒有哪個老師和孩子有仇,即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些過火,但都是為了孩子,實在不必拿起大棒來爭一日之短長。
孩子有了進步要鼓勵,犯了錯誤要接受懲罰,這才是教育本來的樣子。遇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靜下心來聽孩子的心聲,對于孩子的終身發(fā)展來說,大人的面子,永遠比不上孩子健全的人格。
愿天下的家長們支持老師揚起手中的戒尺,上學時對孩子的嬌縱,就是放棄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