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lpl在國家對抗賽中勇獲第一,歡呼之余不和諧的聲音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便是關于臺灣觀眾冷漠表現,以及向韓國隊瘋狂喝彩的行為。
當然這個不是我現在想聊的話題,這個事件讓我想到年前看到的一些系列報道,大概就是堅持臺灣與大陸統一的一些臺灣人的文章。文章中不約而同地提到,“我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開始改變觀念是從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包括中國歷代政治制度之后開始的。”我們都知道從09年到現在臺獨支持者的比率升高翻近三倍,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陳水扁2000年的教改,二是現在中國較為強硬的態度和一些對臺政策。臺灣的教改基本上就是一個去中國化的過程,將中國歷史列入東南亞史中,然后縮減內容,順便尋找臺灣自己的文化根基。當然我對政治知之甚少,也不敢妄談,我今天想聊聊的就是愛國教育的切入點問題。在支持統一的那些臺灣人口中,我獲悉了不少他們讀過的書,由于這也是高中歷史老師給我們推薦過的書目中的,所以一種很強烈的認同感就產生了,所列主要有一些《資治通鑒與國家興衰》,《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近代史》等等,恰好這些書也是我高中生時期轉變期讀的書。其實我在高中的時候也是有一段改變的。這邊摘一段高二的隨筆,這段隨筆主題寫的是評陳丹青先生的《退步集》,正好有一段也和了主題:“其實想想的話,我有很長時間中都是個“哇啦哇啦”的人。差不多就是初中在出租屋的時間,我像一頭驢叫聲赤紅而響亮。向全世界廣播我想出國讀本,向所有人控訴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我的喊聲又尖又銳又冷又亮。我叫的那樣賣力,當時感覺是為了祖國一片天。現在想想其實我就是懶,不愿考試,加上一點崇洋媚外的俗氣。讓我顯得那么偏激。我的偏激顯然和陳老不同,陳老的偏激是心痛至極的吶喊,而我只是無知地聒噪。我的轉變后來我有了這么大的轉變,由于很多緣故。比方說上了高中,所有人都沉寂了。閉口不談目標理想,大家都合于中庸。一夜之間變得或許狡猾或許麻木,我若再“哇啦哇啦”就顯得太愚蠢與醒目了。但這僅僅是我閉嘴的原因,而讓我改變想法的還是因為我的語文老師。她教會了我太多——幾乎重塑了我。她給我們講國學,給我們讀鄉土,念長歌短歌。讓我自己獨立而自發地讀了那么多以前不會想碰的書。她那么博學,滿腹經綸,讓我那樣敬佩。她是第一個讓我從內心閉嘴而去讀書的人。”可能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想關網頁了,哇,李希又來兜售她的讀書觀了。其實我想說的就是 ,愛國并不是一個很虛空的事情,就像灣灣說的臺灣愛國主義給人帶來的不安定感,后來潛心讀完一部分中國歷史等等的那種落地踩實的感覺,它就是來源于一種閱讀,經歷,后的深深的文化認同感,在這種認同感之后,當愛國,是真的成長為維護與發展民族文化,才會有最恰好最有分寸的愛國感受。這里我可能還想兜售一下瞿老師關于“感發”的概念,一個有閱讀力的人,慢慢有了感發的能力,才慢慢擁有了體察整個中華文化的精髓的能力,才能擁有一種入骨的文化認同的能力。我覺得,中國整個教育還是太缺少這一塊的啟蒙。這幾年中國夢開始的一系列傳統文化教育的增加現象,包括增加課本名篇啊,包括咱們學校的傳統文化月的展開,能看得出來重視,但是還缺一點點啟蒙,來防止它成為一種留于表面的活動。
會寫這篇大意不明,相比其他幾篇文章又沒有什么文筆可言的東西一部分原因是在對某個笨笨進行中華文化素養再教育時的感想,另一部分原因是今天真的很閑呀!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