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均實拍桑洛書房)
我不知道是書喜歡上了我,還是我喜歡上的書。
太過于年少時的我,是書還是沒有太多的印象。一方面家中徒有四壁,而另一方面,在寬闊的鄉里,和一群年紀相仿的小伙伴們四處瘋玩,這就是兒時最好的節目了。
我的啟蒙教育還算早的。在我坐在母親的嫁妝的花床上,雙腳都夠不上“踏腳”,而剛剛夠得上那長條朱漆的大桌的時候,在村里當會計的母親就給我進行阿拉伯數字,以及算盤的加減乘除的啟蒙。唯有讀書高,唯有讀書是農村人的出路,因為此,母親對我的要求總是蠻高。還在學前的時候,如果沒有完成那些數字的作業,母親慣于懲罰的,就是拿了一枚繡花針在門口等我。
母親讀書不多,算不上才女,但是,平時看書頗多,如果可以,那也只是聰慧型的。學前啟蒙的教育中,最愉快的,就是母親教的猜謎語游戲了。時光長遠,太多的記憶,現在想起,只是那一瞬開心喜悅的感覺。
從認識了較多的字,喜歡上了捧著書.我發現,從那里開始孤獨與寂寞就喜歡上了我.這個天姿并不聰慧的小孩,在突然發現書里的世界是如此與眾不同,發現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那時的我,根本沒有出過鎮里頭,雖然離縣里不遠,但還不知道外面的縣里,是怎么樣.
家里的書不多.一般都是一些<章回小說>之類的書籍.記憶中,看的第一本小說是<說岳全傳>,沒有糧食的一個饑餓的小孩,什么書都看.那時,如去別人家竄門,想的都是他家有什么書?如果能借到一口翻得起頁的書回來看,那種欣賞,應該是比什么都開心的.
家家戶戶應如是.那年代,某家某戶如果有書,那肯定是有人出門在外務工或工作,或是有人考出農門求學在外.那時舅舅剛參加工作,外公家里的書,那是給我翻完的.我只是很可惜我的舅舅不是學文科的,于是家中的書籍相當有限,只是零星的幾本<十月>之類的書籍,讓我很是不解饞.但是娘舅畢竟是好的,在那個全身臟兮兮的小孩,常離群的坐在曬谷場發呆的時候,他都會在一個月里或是哪個周未,騎著發锃的自行車,給這個小孩帶來些精神的食糧.
年少的時候,有個很大的收獲,竟然是一次去二姨家偶然的搬家,找到了<基督山伯爵>和<復活>,如獲至寶.這是在初二前看到的最具深度的小說了.在別人的眼中,我都是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我關在自己的房間里看書,沒日沒夜的看書,看了一次又一次.不看書的時候,睜大了眼睛幻想.那套<基督山伯爵>四本一套的,到現在,還在自己的書房珍藏著.而那本<復活>,卻在高三的時候,借給了一個同學,沒有了結局.
初三的時候,迷戀上了言情和武俠.有個哥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哥哥他自己并不喜歡看書,他交游廣泛,他出去玩的時候,最大的任務就是給他弟弟找幾本書.已經初三了,老爸老媽已經不允許那樣看課外書,于是,我就是照了手電,在被窩里看......
自會騎自行車開始,周末的時間,常常是騎上了自行車,沿著一路灰塵的路,騎幾十分鐘,到城里唯一的書店_新華書店看書.口袋里沒有多少錢,如果有錢,那看上了價格合適的,就買上一本.即使,沒有錢,那隨便的看看,也是一個很好的享受.那年代,其實,新華書店,也沒有多少書.
中學的時候,有一次獨自的遠游,去的是安徽.空空大大的牛仔包出去,回來,背的全都是書.
上了中學和大學,學校里有了圖書館,一本借書證不夠,有時,就用了同學的借書證借.到了讀研的時候,一次可以借二十本書,借書的時候,需要提著一個籃子才行,但是,那時,書卻是看得少了.
"書非借不能讀也",但自己經濟稍有基礎之后,好書卻是需要自己買的.
在廣州工作的時候,一個月里,總是要抽出一次的時候,去購書中心,去圖書批發市場買書.去的時候,坐公交車而去,回來的時候,需要打個車而回.書,就這樣慢慢多了起來.
第一次談戀愛的時候,和女朋友說的話竟然是:如果我們倆以后的工資都不夠我買書,那怎么辦?那時還很小,基本沒有什么概念.只是書,的確,對我來說,是最好的朋友了.
現實生活中,我的朋友是極少的,那種真正意義的朋友.從小掉到書本里后養成的性格與習慣,讓我學以為習慣,與古人游神交數千年.也正是因為此,讓自己養成的一種怪僻孤僻清高的臭習慣壞習慣,很愛孤單,很愛孤獨.這個才不高氣清高的家伙,他是怪人,他總是不喜歡問人,不喜歡示弱,如果真的不懂,他喜歡從書中探尋,找到一個答案,卻也往往在找尋中,丟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