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是孩子任性,還是大人不懂。
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
我們來看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飯菜都快涼了,孩子還不肯離開電視機,非要看完他正在看的動畫片,于是,媽媽一再地催促,情急之下又由催促轉為呵斥,心頭的火氣在一點點地累積。而小家伙對媽媽那些苦口婆心的諸如“飯菜涼了,吃了肚子會痛”,“看電視時間太長了,眼睛就要壞了”之類的勸說一概置之不理,繼續賴在電視機面前不動窩。看到小家伙這樣油鹽不進,爸爸終于控制不住情緒,火了,“啪”一聲關了電視機,拎著小家伙上了飯桌。小家伙拳打腳踢,哭鬧不已,雖然被強行塞進去幾口飯,但是,他一直抽抽搭搭的,含在嘴里不肯下咽,咽下的也是一肚子的怨氣。
這樣一來,一頓飯吃得大家都火冒三丈,好不心煩。 孩子為什么要針尖對麥芒似地跟父母對著干呢?很多人可能都會把問題歸咎到孩子的身上,給他扣上“不聽話”的帽子,貼上“任性”的標簽,但是實際上,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成人的錯。長期這樣管教孩子,我們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聽話一些,相反,還會讓他變得更加任性,更加“不聽話”,持續地通過這種方式來跟父母對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那么,面對類似的問題,我們究竟該怎樣處理,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好心情呢? 如果我們嘗試改變一下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或許他就會變得“聽話”多了,“懂事”多了。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怎樣讓孩子感覺好呢,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無條件接受他們的感受,對,無條件。但一般情況是家長不認同孩子的感受,自覺不自覺的會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孩子。家長們想想,你們平時的一言一行有多少是由著自己的意愿的。當孩子感受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家長們,我們是不是不經意間就把一種錯誤的理念傳遞給了孩子,讓他們不自信。
那我們應該怎么和孩子交流呢?
共情,什么是共情呢, 就是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的情感,并用孩子的情感去思考問題。孩子雖然小,但是他跟我們成人一樣需要理解。因此,表達我們對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看電視的實例為例,如果我們不是強行制止孩子看電視,而是先表達我們對他迫切想看動畫片的這種心情的理解,那么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媽媽知道,你特別想看完這個動畫片再吃飯對不對?這么好看的動畫片,錯過了真是太可惜了。不過,飯菜涼了,吃了肚子會痛的,肚子痛是不是也很難受呀?再說,看動畫片時間太長了,眼睛壞了,以后想看都看不了哦!你看,像媽媽這樣,如果我看不見,我就找不到我家寶寶了。我家寶寶在這邊吧?不對,我摸到的是沙發!在這邊吧?還不對,我摸到的是茶幾!天啦,如果看不見,那太可怕了!呀,可別把我們的眼睛看壞了,趕緊吃飯去吧!”孩子的感受得到了肯定,也就不會再困惑哭鬧,自己也許就會放棄看電視,自動跑去吃飯去了。 家長們可以今天回去就試試,堅持下去,讓孩子成為我們的老師,引導我們更好的去交流。
孩子是的主觀意識和現實存在是統一的,想的和做的是一致的,所以在和孩子交流時就不能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進行,孩子只關注他當下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強心阻止他,他就會很難別過勁兒來。當我們的要求跟孩子的欲望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共情的基礎上以比較柔性的方式順著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后再幫助他轉彎。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吃糖,見到糖就邁不開步,這時候強行搶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會讓他哭鬧不休,最終不可收拾。不如家長就把糖剝了給孩子,并且順著他的想法來說說這個事:“吃吧,寶寶,糖多甜,多好吃啊!其實媽媽也喜歡吃,但是吃了糖,牙就壞了,牙壞了怎么辦啊,我們就要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呢,就會拿一把大鉗子,使勁地把我們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還記得那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嗎?鱷魚去拔牙的時候是不是嚇壞了?” 這個時候很關鍵,一定要耐心等,讓孩子有個思考接受的過程,寶寶可能就會自己吃幾口就不吃了,一定不要去強行搶孩子的,孩子就會覺得是你不讓他吃,耐心,耐心。
如果一次不見效,怎么辦呢,家長是否就要著急去阻止,那只會讓讓孩子越來越任性,孩子的合理愿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逆反。這就談到我們的第三種方式,體驗自然后果的方式, 沒有比親身體驗更能說服孩子的了。很多時候,我們把不能做某個事情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候,過多的說教是毫無意義的。孩子想要那么做,沒有關系,只要沒有危險,讓他自己去體驗一下這么做的后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飯,逼著他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他,確認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確實不想吃了,那就什么都不要說了,征詢過他的意見之后,直接把飯菜撤了,并且兩餐之間一定什么都不要給他吃,堅持等到下一頓再吃。當然,下一頓吃飯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略微提前一點。孩子餓一頓兩頓,不會餓出毛病來的。一旦他體驗到挨餓的感覺,以后吃飯,他就不會邊吃邊玩,或者隨便吃幾口,等著兩餐之間吃零食了。再有剛才提到吃糖的問題,就可以帶孩子去醫院牙科去看參觀參觀,這樣孩子就有直觀的感受了,下次再吃糖的時候,就可以繼續重復上一種方式,孩子就會對家長說的話有更深的理解了,能夠和現實聯系起來,接受了,孩子就能控制自己了,家長們可以試試看。
最后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家長們可以一起思考下,這里面用到哪些交流方式,比如,孩子推著他的小汽車到處跑,甚至把小汽車開到餐桌上去了,結果把餐桌上裝了調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滿手都是調料。媽媽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堅持開小汽車玩。如果媽媽強制他,他肯定不高興,不如就換一種方式,讓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帶著你的小汽車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車能不能在水池里浮起來好不好?”這么一說,孩子肯定會對媽媽的這個提議感興趣,于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就會跑去洗手,在水池里玩他的小汽車,而媽媽也無需呵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