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昂蔻?
明星話劇屢見不鮮,也有越來越多的明星用話劇舞臺來檢驗自己。
黃磊、何炅領銜主演的“全明星版”《暗戀桃花源》依然在各個城市不斷上演,胡歌也在12月21日又一次登上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讓《如夢之夢》引發新一輪的瘋狂搶票。
2017年末,還有兩部影視明星參演的話劇作品出現在舞臺上。一部是14日起在上海保利劇院上演的,張若昀主演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另一部是由闞清子主演的《我與世界之差一個你》。
張若昀
《三姐妹》
闞清子
《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
選擇更具“流量”的影視明星來主演話劇,自然是出于對于市場的考慮。通過粉絲經濟來保證收益,對于盈利十分困難的話劇制作方來說,是一種絕佳的選擇。但是演員們為什么那么迷戀舞臺,欣然同意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完成一部話劇呢?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這句流傳已久的“名言”雖然并不全面,但確實有一些道理。在影視劇中,演員的表演是碎片化的,是多次重復的,是通過剪輯重新篩選、拼貼的。許多時候,演員進行了多次、多風格的表演,可是他們往往無從得知,自己被放入成片中的究竟是自己的那一個瞬間。
一定程度上來說,在影視劇中,演員是被“操縱”的,他們的主動性很小。但“躲避”在鏡頭、導演、剪輯甚至配音之后,對于一部分演員也是一種“保護”,最近大火的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讓許多已經成名的演員在短短十幾分鐘的舞臺表演中,暴露了真實的專業能力。
在舞臺上,演員的表演是“順序”的,是連貫的,是立體的,是由自己主導與掌控的。只有站在舞臺上,演員才是盡可能的躲避了他者的影響,真正實現“沉醉”于表演之中。更何況表演舞臺劇還有另外一個迷人之處,就是演員真正了實現了與觀眾“零時差”、“非異地”接觸。演員可以實時感受觀眾的反映,并在謝幕時,真切地感受到觀眾的掌聲與歡呼。在酣暢淋漓的的表演之后聆聽同一時空下的即刻褒獎,沒有一個演員不迷戀這樣的時刻。
但是被“流量”演員們吸引進劇場的觀眾,是否真正理解他們所觀看的這出劇目,或者真正理解話劇這一藝術形式呢?一位因張若昀而走進劇場的“迷妹”在網上發表了這樣的觀后感:
誠然,林兆華導演的《三姐妹·等待戈多》是一部具有爭議且晦澀的作品,并不“適合”首次觀看話劇或是對于話劇沒有一定基礎的觀眾。可是讓觀眾單純為明星買單,而完全沒有感受到話劇藝術的魅力,明星又是否真的發揮了長遠的價值呢?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討論戲劇必要討論“出路”,有人說去文本的劇場運動是出路,有人說大IP改編是出路,有人像烏鎮戲劇節一樣,將戲劇與旅游結合“變現”是一種出路……探索出路無論成敗,都比原地踏步要好。也許依靠明星流量引導觀眾“走進劇場”也是一種出路。只是“走進劇場”不難,難的是“再次走進劇場”。
空間戲劇,給生活加點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