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7.14)
? ? ?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通譯】
? ? ?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學究】
? ? ? 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后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
? ? ? 人天生就有八卦精神,這種特質是如何形成的,不得而知,至少自古就有這樣的現象。孔子說到這一點,說明當時這樣的現象就非常普遍。
? ? ? 這就是人的存在性需求和探索性特點,人具有社會群體性生活特點,總不希望在社會中被忽略,于是就會對不可知的事情特別上心,也會對新鮮事物有探究的特點。所以總會在聽到不同的東西到處宣揚。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社會才出現不斷進步,當然在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上很多枷鎖。
【原文】 (17.15)
? ? ?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通譯】
? ? ? 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
【評析】
? ? ? 孔子在本章里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
? ? ? 患得患失的特點也是人性本有的特點,人對于沒有得到比得到的來得起勁,對不知道來得對知道的上心。這和上一章一樣都是人性的本來。其實孔子也是一樣,沒做官想做官,做了官又不想做官,只是出發點不同而已。拋開出發點,其他都是一樣的行為。
【原文】(17.16)
? ? ?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通譯】
? ? ? 孔子說:“古代人有三種毛病,現在恐怕連這三種毛病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古代的狂者不過是愿望太高,而現在的狂妄者卻是放蕩不羈;古代驕傲的人不過是難以接近,現在那些驕傲的人卻是兇惡蠻橫;古代愚笨的人不過是直率一些,現在的愚笨者卻是欺詐啊!”
【學究】
? ? ? 孔子所處的時代,已經與上古時代有所區別,上古時期人們的“狂”、“矜”、“愚”雖然也是毛病,但只是特點,但并非不能讓人接受,而今天人們的這三種毛病都變本加厲。
? ? ? 從孔子時代到現在,又過去了兩三千年了,這三種毛病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有增無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無法理喻的地步。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懲治。
? ? ? 人有不足的特點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但有不足的特點又成了損害他人的方式就成了一種危害。我們可以容忍不好的特點,但無法提防不好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孔子提醒大家在這一點要加以區分,并為之修正才是君子所為。
【原文】 (17.17)
? ?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通譯】
? ? ? 本章已見于《學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學究】
? ? ? 對于擅長巧言令色的人是難以被認定為仁者。
? ? ? 人的行為花樣百出,總是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來欲蓋彌彰,獲得投機取巧的機會。批判性學習是一種態度,也是凈化心靈的方式。人在生活中看不出這樣的巧善,是因為自己有貪圖之心,一旦沒有了貪念,這種方式就昭然若揭,也危害不到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