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夜是為了與自己對話。
從小,最喜歡的就是雨夜。每當這個時候,一杯淡茶、一沓信箋、一支筆,人生快事。
記憶中,小時候的小鄉夜是神秘的。那個時候的小鄉夜,還是有特別泥土的腥香味道的,有翩躚起舞的螢火蟲,有窸窸窣窣的蟋蟀,有年輕的媽媽。神秘的夜,是因為小鄉村是日落而息的。太陽落山時,家家戶戶炊煙裊裊,大樹下一張小桌,幾個板凳,簡單而隆重的晚餐。簡單,是因為幾乎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家菜園里產的:春天的油菜,夏天的茄子,秋天的菠菜,冬天的蘿卜。隆重,是因為在鄉村,忙碌的人們只有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之后才愿意讓自己休息一下。早餐,人們是不舍得花費太多時間的,這是他們對于“一天之計在于晨”最純樸的理解與詮釋。農忙時,午餐是在田間地頭進行的。現在想來,大概那才是最直接的幕天席地,人間況味吧!
晚餐之后,趁著天還未黑,胡同口三三兩兩來了納涼的男人,女人。他們互相分享著一天的見聞以及奇聞趣事。不時傳來的笑聲,像一串串銀鈴般清脆。誰家的玉米今年收成特別好,玉米粒最是整齊、飽滿。哪塊地由于地勢低洼不易排水,旱年種水稻反而收成好。那時作為孩子的我,自然不會有太多的興趣聽大人們聊這些。那時我們的朋友圈,是丟手絹圍起的那個圈。那時我們沒有各種手游,但我們有跳皮筋、捉迷藏;那時我們沒有ipad,但我們有紙飛機、竹蜻蜓。那時的自己,好像不知道累,也不懂何為疲憊,等我們跑得氣喘吁吁,每個人都頂了一腦門的汗,就被各自的家長牽著手回家了。路上,我告訴媽媽,誰玩跳皮筋輸給了我;媽媽告訴我,誰家的地里結出了十多斤一個的地瓜。
回家的這段路,從胡同口到家門口,幾乎是我關于小鄉夜的所有記憶。因為小時候總是很忙的,忙著玩游戲,忙著哈哈笑。只有這時,才有時間仔仔細細地欣賞這靜夜。
小鄉夜是靜謐的。沒有汽車的轟鳴,只有偶爾的幾聲犬吠;沒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只有我與媽媽一大一小兩個影子;沒有嘈雜的音響,只有我與媽媽的月下悄悄話。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幾副印象深刻的畫面,這些畫面,越長大、時間拉得越長,它們愈發清晰。小鄉夜于我,就是這樣一幅畫面。
有人說,每個人都要走很多路,看很多風景。但最溫暖的路、最美的風景,就是回家的路以及沿途的風景。
小鄉夜,我的靠岸之路。不管在大人的世界經歷了怎樣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記憶中那一小段路,始終是我的精神港灣。它讓我知道,我來自哪里。也讓我期盼,我走向哪里。我從那條安靜、純樸的路上來,正在經歷喧囂、繁華,我期待最終還能踏上那條小鄉夜路。
窗外的雨還在繼續,膽小的我,怕高、怕鬧,但卻從來不怕黑。小鄉夜給了我如此美好的記憶,怎么會怕呢?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帶著光明,踏上那條小鄉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