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13
首先說說昨天未說完的,為什么選擇這版《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圖3),其實就是封面紅色的這版(圖2),網上能下載到的應該是第一版(圖1),對比了實體書和PDF版,應該能發現如下變化:1.內容有加有減;2.增加了較多的圖片;3.新版更具體系,老版本更像是心得合集。因此,還是自掏腰包買了一套3本的珍藏版。
【3歲~4歲敏感期】
執拗——秩序敏感期后,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壘高——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后推倒,再壘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
色彩——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并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顏色。
語言——開始對句子表達對意思感興趣,并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詛咒——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詛咒的話。
追求完美——從審美發展到了對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個事情都不能出差錯。
剪、貼、涂——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開始強烈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都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拉開了人際關系的序幕。
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么”,打破砂鍋問到底。
繪畫——兒童與生俱來的表達自我語言方式。
延續秩序——從具體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人際關系——一對一的交換食物和玩具。
大家可以來對照一下哦
1執拗
執拗——秩序敏感期后,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案例:“最近恒恒到了執拗的敏感期,聽不進任何人勸解。覺得不被人理解時,就痛苦地趴在地上喊叫……”描述了一個叫恒恒的小朋友,從學校拿回來最愛的《獅子王》影碟,執意要拿著影碟穿外套,連手的不肯放,雖然有老師的勸解,他卻不加理會地喊叫,最后還是一位呂老師機智的破解了這一難題。
孫瑞雪: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自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更加準確一些。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看電視不能被打斷;上樓梯的時候要他先上;必須由他先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他一定要再開一次,否則,一哭二鬧。小T在3歲那會特別明顯,必須要依著她來,包括到了現在4歲有的時候也會對某些事情“執拗”。」
孫瑞雪:解決執拗問題,一是理解,二是變通,三是成功。關鍵是變通要智慧和技巧。
「我覺得理解也是蠻重要的,理解孩子處于這個敏感期,就會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語氣,一般來說,父母的權威性存在我們潛意識當中,“不行”、“不可以”,看誰拗的過誰,可能最后事情是被你搞定了,但對于孩子對于你自己真的好嗎?看了很多育兒專欄和書籍,最大的感受是越到各種育兒問題,先倒數10秒,先把自己安靜下來,再來處理事情」
「就拿開門關門的事來說吧,有一次小T也是這樣的。我下班回家,敲門,聽到里面喊著小T“來了”,結果奶奶在他之前把門打開了,這下炸鍋了,就是不肯讓我進來,說要重新開,我都脫了鞋子了,奶奶一下就火了,我知道馬上小T也要爆發了,算了,我只能穿好鞋子出去,也不能這么“妥協”了,還得想辦法“變通”。
我:小T,爸爸再出去一次,你再開門好嗎?
小T:好。
我:這次進來我們玩個游戲好嗎?
小T:好(抽泣的說)
我:爸爸敲好門,你先問問“是誰呀”好嗎?如果真是爸爸,你再開門好嗎?
小T:好的好的(馬上破涕為笑了)
我:咚咚咚 小T:是誰呀 我:我是大灰狼 小T:不行,你不是爸爸
……
接下來我就不用贅述了,我想你也猜到了,這不就變通成了一次“安全教育”嗎?執拗的問題也同時解決了呢!」
孫瑞雪:兒童的自我意識一當覺醒,就開始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地聯系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歡說“不”,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兒童正常發展,他會在7歲后逐漸感知和發現自我中心以外的疆域,為走出自我做好了準備。
「很多小孩子在3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進入了執拗這一敏感期,什么事情都要依著她的意思,在早些年,我和小T媽媽很多事情都依著她,似乎就是我們說的寵愛,溺愛,但現在看來,當她度過了這個階段,也沒有養成執拗任性的壞習慣,現在很多事情還是能和她講得通的,所以說我們家長對孩子足夠有耐心,有足夠的關注,當然如孫老師所說,還要有一定的安撫、變通的技巧,這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一個過程。」(“自我意識”值得深究)
今天筆記摘錄和我的感想(加【】的)就到這里,歡迎關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