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萬我終于有時間讀讀蓋茨在他的「Gatesnotes」個人博客上多次推薦的一本心理學書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今天讀到了第三章,Mindset and school achivement——思維模式和學業成就。
筆記見下:
1 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一章心理學家卡羅爾研究的一個問題是關于學生的智力是難以改變的還是可以通過后期進行發展提升的?
Carol卡羅爾根據這個課題,對一個中學的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查研究。在調查初期回答為智力是固定的、不會有太多改變的這類學生,是有著“fixed mindset僵化思維模式”的一類學生;
而回答為智力可以通過后期發展得以提升的學生,則為“growth mindset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
研究結果很有趣,因為這兩組有著不同思維模式的學生,在他們進初中前,成績相差無幾,然而在兩年的跟蹤記錄中,Carol發現,有著固定思維模式的學生,他們的成績逐漸趨于下降,而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則呈現上升趨勢。
卡羅爾按照青少年經歷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的危機——小升初,和高中升大學這兩個階段對這兩組有著不同思維模式的學生進行了分析。
2.小升初危機
為什么這是一個危機?
因為小學到初中面臨學習難度突然增加,學習任務加重,且這段時期孩子也正處在從兒童向青少年轉變的時期,從心理狀態上也會發生很大的轉變,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孩子非常容易面臨他們人生第一個學業上的危機。
在這段時期,有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的表現、行為、和狀態截然不同。
面對挫折時,有著固定思維模式的學生,傾向于自我否定——比如會表達類似于,“我就是蠢”,“我就是不擅長數學”,或者將自己的失敗歸罪于老師——“我的老師教得太差了”,“我老師就是個煞筆”,“我老是就是一個油膩的中年老男人!”。
這類「僵化思維模式」的學生如此表現的原因在于他們在經歷一個“low-effort syndrome”(“不愿努力綜合癥”)。
這樣一個癥狀發生的原因常常表現在當小孩面臨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的時候,比如小升初的這段適應階段,就是孩子們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固定思維模式」的學生,把這樣一個轉折點看做是對自我的一個威脅。
為什么?
因為小學生一直都是家長老師口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然而進初中之后,因為學習難度的增加,突然遭遇的學業上的挫折,這類學生可能就無法接受,并受到打擊,難以振作。面對從曾經的“成功者”到現在的“失敗者”這樣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這類思維固化的學生采取的解決方式就是比較消極的,比如不愿嘗試且不愿付諸努力。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極力渴望自己在同齡人中看起來與眾不同——又想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聰明,又不想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因為那些每天都在努力的學生會被冠以“書呆子”這樣有貶義的標簽。而這個標簽對于處于青春期,有很強的自尊心的孩子來說是不能被接受的。
所以他們對于挫折的表現就是——不愿意嘗試去努力。
反之,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在面臨這樣一個轉折點的時候,思維的方式則截然不同,他們當然也會和「僵化思維模式」的孩子一樣在心理上對于課程難度的增加而有不適應的狀態,但他們并不把挫折看做是對他們的一個威脅,反而,他們把挫折看做是一次機遇——他們可以學到新的科目,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知道自己以后想要追求的專業是什么。所以他們認為面對挫折,如果選擇什么都不嘗試、不去努力,對他們來講是非常不理智的。
所以,「僵化思維模式」fixed-mindset的學生,把挫折看做是對自身的一個威脅,為了看起來很酷,以及青春期想要獨立的叛逆四項,寧愿嘗試不去努力。
而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mindset的學生,把挫折看做是挑戰、是機遇——可以學到新的學科,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笨鳥先飛并沒有讓你看起來傻,而是讓你在之后看起來更加聰明。
3. 進入大學后的轉折點
有的學生進入高等大學后,也會面臨一個crisis危機,就是自己就算高中成績還算不錯,但是在大學里面因為同學們都是被高考選拔錄取的,跟自己的實力相差不多,危機感和壓力比高中時可能更大。另外一個危機就是——課程的難度更加提升,學業壓力也隨之攀升。這個時候,有著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學生,在面對這個危機的時候表現又不一樣了。
卡羅爾以大學考試為例:
有著「僵化思維」模式的學生,在起初的大學測驗中,如果做得并不理想,就會開始認為自己是不適合這個專業。這樣的思維模式導致他們在接下來的測驗中可能都不盡如人意。
而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即便頭幾次的測驗做得和另一類學生差不多得差,但是他們的思維模式讓他們努力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說到學習方法,作者引入了一個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策略:
1. 看書,看課堂筆記
2. 如果看不懂,就多看幾遍
3. 如果多看幾遍還是看不懂,就干脆死記硬背
4. 學習目的上,「僵化思維」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績。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的學習策略卻完全不同:
1. 與其死記硬背,他們努力去尋找教授講的每節課的主題和貫穿主題的principles原理;
2. 不斷回顧自己做錯的題,并且力圖能夠完全理解錯題;
3. 在學習的目的上,他們學習的目的則是為了學到知識而學習。
當兩類學生都在考試中沒有做好,「僵化思維模式」的學生會說自己不擅長這類科目,并把失敗歸于外部因素——比如教授比好、學習環境不好等等,并因此失去動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雖然可能面對的是同樣一個講得不好的教授,他們卻能夠把關注度放在這門課本身、這門課涵蓋的知識上面,而非其它外部因素上面。
4. 關于天才和蠢材
卡羅爾也舉了關于天才的例子,天才兒童的確存在,他們有著先天的優勢。然而卡羅爾發現,這些天才兒童也同時具備了另外一個我們常人也可以通過刻意訓練得到的優勢,就是——relentless pursuits of interests對于自身興趣的不間斷的追求。
否則,即便是天才,如果不付出堅持不懈對于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學習和挖掘,最終也會如“方仲永”般變成庸才。
卡羅爾同時也發現有些在數學上有著天賦的孩子,在他們平時自主學習時,除了表現出比常人更大的熱情和專注度之外,他們也沒有只是一味地關注于機械式地做題上面,而是,他們傾向于去自主發現并且證明原理。
與天才相反的,就是那些被老師、家長認為是蠢材的一波學生。卡羅爾舉了美國在80年代的時候一所當時被社會認為是垃圾高中Garfield高中的例子,那所高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社會上的小混混,不學無術的學生。但是Jaime Escalante 老師在接管了這個高中的學生之后,思考的問題卻是“我應該怎樣教書才能把他們教得好?”
他甚至用自己的教學方式給這些在其他老師看來已經無可救藥的學生上大學的高等數學課,并且最終讓他們參加當時全國的數學競賽,這批當時的蠢材、小混混、在Jaime老師——這樣一個用「成長型思維」的教育理念的老師的帶領下,讓他們突出重圍,秒殺了當時許多高等學府的富家子弟。
作為同樣從事教育工作的我,「成長型思維模式」這一篇也給了我一個思考,就是不要認為那些被標簽為“蠢材”,“后進生”的學生永遠不可能通過努力來改變自己,而是要堅信通過轉換思維定式,采納一個積極樂觀的「成長型思維」后所能夠發揮的巨大心理暗示作用。
作為教師,在教學的始終,都需要告訴學生不要僅僅為了成績而學習,而是要為了真正能夠學到東西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