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渡邊和直子會發生多么刻苦銘心、多么潸然淚下、多么懊悔惋惜的愛情故事,但其實他們的經歷就像是這本書的縮影,話語稀松平常卻又帶著濃郁的憂傷,就像喝了一杯二十年香醇的白蘭地葡萄酒,入口軟綿,猶如一杯甘甜而不帶酸澀的果汁,但后勁卻正如它的“酒”字一般,所有酒精分子涌上心頭,直入腦腔,久久無法散去…
喜歡但還沒看過這本書、想去看的、生怕劇透的人,請看完整本書之后再來。
也許已經有很多人看這本書看了無數遍,據說隨著歲月的增長,每次看這本書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個還有待時間去驗證。而在我二十二歲這年第一次看這本書,到最后面真的是一股由內而外的沉重悲傷緩緩溢出,作者話語用得太過稀松平常,記錄的都是那時所發生的一些小事,一些很微小的細節都寫得清清楚楚,反而一些關鍵的節點卻是輕描淡寫,但正因為這種特殊的寫作方式,感覺就像一個老朋友對你徐徐道來地講著他的經歷,講著講著,你也進入了他的話語間,變成了他。
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渡邊和直子根本就不會成為戀人,他們之間根本就不存在愛情,即使他們作為貫穿這本書的男女主角。但這并不妨礙村上春樹為他們造就一段無比凄美、經典的人世間愛情。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矛盾。但渡邊和直子,他們兩人之間有一道永遠也跨不去的坎——木月。木月十七歲的時候就自殺了,往后的四年間無論是渡邊還是直子都不曾忘了木月,即使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倆之間并不會提起關于這個人的一點一滴。
渡邊和直子,因木月而相識,并在木月死后的某個時間點相遇,再重新認識,又在某個時間點相擁而睡,一切仿佛順理成章。直到直子病發,住進精神病院,再到渡邊兩次翻山越嶺過去探望,一直維系著這段脆弱的感情。直子依賴著渡邊,而渡邊也依賴著直子,因為對他們來說,唯一把他們連在一起的木月,已經在幾年前的某天,親手把鏈條斬斷,自己用生命的終結消失于奔騰的歷史之中,留下兩個孤獨的靈魂在湍急的人生長河里隨波飄蕩。
那時,很意外拿了直子處女夜的渡邊才意識到,直子是他這輩子的守護,是他對于死去的木月的一種責任和義務,但這終究不是愛情,直子心里也很清楚這點,于是在她稍微病情有所回轉,意識恢復之后,也選擇了生命的終結,四年后隨木月而去。即使她那時候并不知道渡邊已經愛上了有血有肉、活生生存在于他身邊的綠子,但她也清楚,再活下去,對于渡邊和她而言,都是一場無盡的折磨。因為就算她病情不好轉,渡邊也會一直等下去,縱使他已深愛著綠子,但心里仍舊為直子保留著一大片晴空萬里的田地,他仍舊會實現對于直子的承諾,他仍舊期望著能和直子有美好的未來,即便他后來知道直子早已病入膏肓。
我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詞語去形容這種感覺,就像直子一直想向渡邊傾訴什么但卻組織不了合適的語言表達,或許很多事情,很多情緒都是無法準確地用只言片語去描述吧。整本書唯一的情緒傾泄點在于直子死后,渡邊在外旅行深夜躲在睡袋里哭時恰好遇到好心的年輕漁夫,漁夫問他怎么在哭,他隨口撒謊說他死了母親,然后好心人也向他說起自己母親的死并大談起來,而他心里卻想:你母親算什么?你說!我失去了直子,那般完美無瑕的肉體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而你卻在啰啰嗦嗦地大談什么你母親!可見直子對于渡邊而言是多么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再來說下綠子。綠子和渡邊才是真心相愛的。綠子完完全全就是把自己的心肝肺毫無保留地掏出來擺在渡邊面前,并大聲地說著:“喏,渡邊君,這就是我,長相俊俏但會對你嘮嘮叨叨個不停的我,身材姣好一點也不保守喜歡穿超短褲喜歡看黃色電影說黃色段子的我,在不喜歡的女校里就算生病也要掘著性子從不缺課在父母死后的葬禮上也從不流淚賭氣的我…喜歡你愛你想要天天見到你天天都抱著你入睡,但你要我時就只要我,抱我時就得只想我。你對我怎樣都可以,但千萬別做傷感情的事。”但就是這樣的綠子,也險些拉不回一直沉浸在過去的渡邊。還好最終渡邊再也不抑制不住自己對于綠子的愛慕之情,放下過去,與綠子走到了一起。
木月的死,直子的死,初美的死…自己身邊一個個曾經活生生的人在其大好時光時相繼離去,對于渡邊、對于每個人曾經歷過的人來講,這都是一種種痛心疾首的折磨,正如前言里對村上的采訪,寫死即使被迫的,又是必須這么做的,通過死來承托其成長的代價,通過死來讓讀者從中體會一些東西,借渡邊的話講: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之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
這是我看村上春樹的第一本書,之前早已耳有所聞其大名,據說這是他唯一一部寫實風格的作品,可能其他作品風格又會不太一樣。之后應該會繼續拜讀他的其他著作,就先寫到這吧。最后結尾用這本書的題詞: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