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意見不合的情況,有時候是對事情的看法不一樣,有時候是別人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批評你的行為看法,下意識地我們總想辯解,想說服別人,想讓別人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行為認知?,F在理性的思考下,大多情況,我們有必要去說服別人么?
-1- 你要說服別人或許是因為自戀
你的意見被反對時為什么非要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你被不熟悉的人誤解時為什么非要解釋,要別人理解你?你們本來就不熟,他理解你很重要么?
是不是你如果不說話不辯解,會壓抑、會焦慮?
是不是更多時候你說服別人,不是為了你所認為的真理,不過是緩解自己的壓抑,釋放自己的焦慮。
心理學家說,非要說服別人是將“我”等同于思維,這是“小我”,而不是“真我”。由無數思維組成的“小我”是變化的,每一個想法的被質疑都令“小我”感到危機,于是“小我”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想法。
小我”的重要特征是自戀,自戀的表現是捍衛自己的想法,是懼怕失敗懼怕悲傷。
-2- 調整認知,承認多元化
世界本來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性,甚至真理也只是對于某一時間段、某一時間段,你怎么就確信自己是對的呢?
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孟子認為圣人要成為圣人,必須“知天”,荀子卻相反,認為“唯圣人為不求知天”。圣人觀點尚不一致,你能說圣人們誰對誰錯么?那作為普通的我們一定是對的?
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明白世界是多元化的,甚至真理有時候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在發展中進步的。
理解認知因素對情緒狀態的影響重大。當個體面臨應激情境時,如果能夠冷靜的分析發生的事情,保持清醒的頭腦,就不會引起高度的應激反應。說人話,就是,如果認識事件的客觀性就不那么容易被激怒。
-3-人際中以說服別人為目的帶來的更多是失去
說服別人除了讓自己心里舒服一些,你還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到別人真心的尊重么?你能讓別人注意你的才能么?你能因此得到知己么?
答案是都不能,而且更多的是失去。
有時別人看似被說服,只是不愿意繼續探究,他不認為你有才華,不認為你是對的,仍然想自己想的,仍然做自己做的。這種表面的說服還會讓別人有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帶來的不舒服會讓別人不自覺的遠離你。
人際交往中真的好像不需要太多的自我展示。
-4- 你要說服什么人
君子和而不同
志同道合的人,親近的人,我們各抒己見。我們只是看法的一方面,沒有必要去說服,我們在交談中看到了世界的更多可能,我們在認知的不同里彼此互補、共同成長。
有些人的三觀不正,那就更不值得你浪費時間去說服他。就像《歡樂頌》里的安迪在小邱失業時給出的指導性建議,小邱不但沒有采納,反而對安迪懷有敵意。
真正展示你的才能的地方是是辯論的地方,是銷售的地方,是談判的地方。真正要說服的是你的對手、你的客戶。這時候你可以旁征博引,可以利用各種心理效應,讓別人認同你,讓他人接受你的計劃,讓顧客購買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