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篇文章大概有三個月之余,再回到簡書有點面目全非,一哥小六不再日更,首頁不再推各式各樣的理財指導,首頁不再是標題黨的天下。所有首頁文章的閱讀量從之前的成千上萬變成了成百上千,同學們回歸了理性,隨著知識共享大潮的褪去,簡書流量趨居平穩,對于作者來說,刷知名度越來越難。想必在年初還沒有起飛的朋友應該也感受到起步的難度,大浪淘沙,對于年初蜂涌而進的同學,現在想必大多隨潮而去。留下來的同學是必都是對寫作存有幾分愛戀,成不了職業玩家但又放不下。愛好大抵如此,享受過程,如果有成績則是驚喜。
酸李子的文章從沒上過首頁,就算在簡書流量最大的時候,閱讀依然不多,但為什么寫?
用文字與自己對話
寫作與發朋友圈正好相反,寫作與自己對話,而發朋友圈則是把心情擺在網上與大家對話。高興了發一條,傷心了發一條,憤怒了發一條,當你發完朋友圈就跟幾百個人聊完一樣,盯著手機看別人的點贊評論。從內心里是想得到別人的關心,歡呼,贊揚亦或同情,從心理上是低調的抒發心理感受,得到別人認同或知曉。寫作則是寫在一個熟人看不見的地方宅在角落里記錄內心對白。描述自己瞬間心情感受,寫出來,了解了,痛快了,發泄了,想通了。這是個自我療傷的過程,不需要別人知道,不需要安慰,告訴自己如何解決,是個自治愈的過程。堅持寫而且沒有什么才華,大多是喜歡與自己對話,這與才華關系不大,不需要什么文思泉涌,出口成章。按照馬斯洛需求,與自己對話滿足最低層的生理需求,但這也恰恰是寫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意義。
記錄,成長,分享
90這一代,是從QQ搬家到微信的一代,有多少人翻開自己空間的日志,發現過去如此美妙,大段的文字記錄了過去的嬉笑怒罵,仿佛時間可以倒流,時而淚流滿面,時而滿面笑容,年華因記錄而回味無窮,充滿味道。
如果你堅持記錄,況且到某個年紀可能成為自傳,記錄的是自己一步步變化是成長的見證,文字也許不華麗,也許就是流水賬,但那是對自己的某時刻的記錄,同時如果將文字放在某個平臺,比如簡書,如果你的文字不小心對讀者產生了影響,那這即將是最有意義的分享。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沒錢沒利,是與自己對話,是記錄成長也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