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一場大雪著實讓孩子們過足了打雪仗的癮。
我們寶兒是個夏天挖土冬天玩雪的泥孩。這幾日雪壓實了,他提溜上小桶和花鏟出去鏟雪玩。
時近午時,公園里人跡極少,安靜得很,偶爾有幾聲元宵節的鞭炮聲。寶貝和我邊玩邊鬧。忽然,一陣分貝極高的吵嚷聲灌到我的耳朵里。不遠處一男一女正在雪地里連比劃帶吵罵。見有人張望,更是提高了嗓門,似乎不甘在外人面前失了自己的面子。
“哪次過節吃完飯我沒陪你來這個公園!”男的張大嘴巴吼著。
女的隨后爭辯:你家……
原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哎呦,這大十五的,人家忙著團圓嬉笑,你們忙著吵架打鬧。”我實在聽不下去,走了過去。
“關你什么事?關你什么事!”兩口子一見外人來參合,竟同仇敵愾,聯手一致對外了。哈哈目的達到!撤兵!
兩口子的聲音漸漸壓低由劍拔弩張怒目相對改為悄言低語并肩遠去了。
吵架打斗往往如此,圍觀者愈眾爭吵爭斗的程度愈強,似乎越兇越怒者越有理,彬彬者似乎理虧,越勸氣勢越足。但是如果圍觀者寡,一般斗得也無趣。這樣說來打架竟是給圍觀者表演的!有觀眾就有表演欲,看來每個人都有相當高的表演技巧,亟待來訪者證明自己高別人一籌。
時下微信的方便與流行也恰恰成全了人的這種心理。旅行曬曬圖,證明自己游覽了某地;吃飯曬曬圖,證明自己的廚藝和美食;帶娃曬曬圖,證明自己的苦樂;養寵物曬曬圖,證明自己的滿足;自拍曬曬圖,證明自己的存在。……
似乎我們的存在急需要引起關注要別人來證明。公園,路邊,景區,不乏自拍自娛之人。人活在了手機之中,而不是活在生活之中。人活在了別人的眼睛里,而不是活在自己態度里。沒有關注就沒有了生活情趣和意義。手機時代人越活越孤單,越活越恐懼。如果某人某日出門沒帶手機,排除忘記丟失,多半是生活沒有了目標和方向,失了心的無望。這是一種很可怕和可悲的習慣現象。出門三件寶:“鑰匙、手機和錢包。”或者,對某些人來說手機比鑰匙更為重要。
很多時候,我非常懷念從前過年時手寫的賀年卡,和與外地同學筆友的書信,飽含深情,心意涓涓流淌……
而現在,借由微信的方便,拜年辭也統統群發,無關痛癢,更省事的干脆在朋友圈發一句話而已,似乎這樣就給所有朋友都拜了年。其實我覺得這樣反倒不如一句“過年好!”來得有意義。我記得有個朋友跟我說過:“一到過年我就盼著你的段子,一定是自己寫的,深情而有詩意!”呵呵,實在是過獎!不過我確實極少轉發,多數時候都是自己親自編寫,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祝福。現在電子賀卡的確聲情圖并茂,但是卻不是我自己的心聲,表達不了我對于家人朋友的獨特感情。所以我寧可自己來寫幾句哪怕簡單樸素的話,也不愿去抄襲轉發別人的情緒。手機電腦碼出的東西多多少少帶了些金屬氣,不如筆下紙上寫來感覺清氣。
在節日里親朋好友相聚的美好時刻,卻仍然有許多人放不下手里的手機,吃飯、聊天都要抓在手里,人與人之間再難體驗到眼睛看著眼睛,手手相握,心心念念的聊到心坎兒的話語深情。所以心與心之間很難溝通,別說朋友之間,就是自家親人也多了許多的隔膜。心的距離一旦拉開就很難靠近了。吵架、誤解在所難免。
正胡思亂想著,“啪”地一個雪球砸在身上,回頭看去,寶貝正嘻嘻哈哈地蹲在雪地里包雪球,準備再次向我發起進攻。好了,不說了,打雪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