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趙周老師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是一本致用類的書籍,教你如何通過書中的一個片段,形成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去。我們人從出生開始,到工作之前20多年,都在讀書,這么多年下,讀書還需要知道方法嗎?我認為需要,非常需要,作為學生的我們,讀書學習是為了更多的應付考試,而工作之后,讀書學習是為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或者說提升我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上面有本質的區別,應付考試目標明確,考試范圍明確,我們已經形成了慣性的思維,而我們工作之后,我們就不知道讀書為了什么了,誠然,現在工作的壓力非常大, 很多人反映自己沒有時間閱讀,沒有精力去做這件事,不管怎么樣,還是需要找出為什么工作之后的我們就不喜歡讀書了。
首先是學習與生存的矛盾,工作之后,我們更多傾向于掙錢,我想大部分人在工作8小時都是非常辛苦,非常投入的,而8小時之外,更傾向于放松自我,朋友聚會,看娛樂節目,追追韓劇,逛逛淘寶等等,這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為什么沒有讀書活動呢,因為沒有了學校讀書的氛圍,因為讀書看起來比看電視要難得多,大部分人在做事的方式上喜歡先從自己熟悉的,容易的事情做起,所以在大部分人看來,感覺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讀書。一個人總是在他需要的精力與可提供的精力之間尋求平衡。工作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不斷下發的任務,做不完的事情,而生活中,我們也面臨著買房,養兒,實現財務自由的壓力。如何實現我們的期望,無非幾點,家庭背景好,人脈資源好,個人能力強。通常我們都是處在負債生活的狀態,所以更多的人是想改變,但無從改變,當今的社會的職場中,更愿意通過家庭的關系,人脈關系走捷徑,而不是通過自己能力來吃飯,這種錯覺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
其次,工作之后,大部分人讀書的能力弱化,在學生時代的我們,只要把書中的知識背下來,考試就可以考好,而如今,工作之后,看書沿用學生時代的做法,一個月讀一本書,每天一頁一頁翻看,結果書看完了,知識基本上忘了,導致很多人形成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之下,大部分人都是想著一看就能知道答案,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但發現好像不是這樣, 看書看不懂,看不進,記不住成了問題。從現在大部分人喜歡看致用類書籍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看書的心態,比如職場類的,教你如何三分鐘溝通,這些書基本上是普世原理加成功學的混合體,大部分人先是認同書里的觀點,然后照著去做,發現根本做不到,或者無從下手,最后不了了之。其實,工作之余的我們讀書要明白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閱讀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唯有運用起來,改變行動才可能創造價值。
最后,大部分人感覺工作之余讀書讀不下去,我想,這本身與我們自己的定位有關,如果你有目標的去看書,才是會有一定效果的,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為什么要看書,為了看書而看書,當然看不下去了,其次是沒有讀書的氛圍,一般在家里,電腦一開,上淘寶,電視一看,看跑男,手機一瞄,刷微信,因為都有太多的誘惑,所以更加拿不起書來。很多人讀書的習慣是從頭到尾,慢慢的看,感覺把書全部看一遍就是所謂的讀書,其實,讀書有很多的方法,像如此的讀書應該是比較笨的人(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一本書需不需要全部看完,這取決于我們需要什么,任何一本書都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到的知識,但是大部分我們都是不需要的,還有,讀的多,不見得我們應用的就多,其實只要書中一個片段對我們有啟發,能夠對工作有一點點幫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