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還是一個專門針對青少年亞文化的媒體VICE參與制作的,叫《劣質愛情》,這幾天出了資源。
說到VICE,因為它在中國也有中文版本,所以大家恐怕都不陌生。它發跡于加拿大,在北美那堆自命不凡的青少年群體中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辨識度:亞文化、趣味與眾不同的趣味、LSD、邊緣人群、異色故事、講究但混不吝的生活態度……
VICE從網絡雜志到投資拍攝視頻節目,分店開到全球各地包括日本、中國。國內的公眾號界模仿者眾多,我一說你就會明白了,比如“公路×店”、“×創意”、“×博士”……都是這種路子(至于亞文化號之間互有鄙視鏈,不在本文討論范文,從略)。
現在VICE涉足影視行業,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樣的電影才是為下一個世代觀眾所喜歡的電影?
現在我們知道,電影世界變化得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慢了;充斥在大銀幕上那些千篇一律的電影,早已被年輕人們所拋棄。
什么是下一個世代人的電影?VICE的讀者群體希望會有什么樣的電影出現?VICE也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
VICE找來了安娜?莉莉?阿米普爾。拗口不拗口?她是一位伊朗裔的美國女導演。
她不同于任何一位我們熟知的伊朗導演,比如阿巴斯、法哈蒂、或賈法?帕納西……自幼生長在美國的她沉迷于流行文化和邊緣亞文化,并不斷地試圖融合兩者。
2014年,阿米普爾的長片處女作《獨自夜歸的女孩》拿下了當年的哥譚獨立電影人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伊朗裔女孩在夜間尋找獵物的吸血鬼故事。整體基調奇詭又性感,氣質迷人。
2年后,阿米普爾帶著新作《劣質愛情》(這是一個糟糕無比的譯名)去了水城威尼斯。這是她第一部進入三大電影節的作品,她還憑此片一舉拿下了評審團獎。
導演&編劇:安娜?莉莉?阿米普爾
主演:蘇琪?沃特豪斯 / 杰森?莫瑪
基努?里維斯 / 金?凱瑞 / 迭戈?魯納
豆瓣評分:5.6/10
IMDb :6.2/10
評審團獎通常是一個略帶安慰性質的獎項。它不常設立,獲獎電影也多半沒有得到大多數評委認可,沒辦法拿到更高獎項,卻在個別評委中收獲了非常高的評價。
因此,評審團獎的獲獎作品一般不甚完美,但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和風格,足以讓其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
前兩年戛納電影節上《美國甜心》和《媽咪》的獲獎,就能夠概括評審團獎的評獎取向了。所以,《劣質愛情》拿下該獎,確實不讓人意外。
在威尼斯電影節的官方Program上,《劣質愛情》的導演闡述只有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大腦里,只有血,肉和源源不斷的靈感。
安娜?莉莉?阿米普爾不像其他導演那樣長篇大論,但她上面這一句話卻完美概括了這部《劣質愛情》。
這里以外不再是美國領土,任何生活在這外的人都不是美國公民,聯邦政府也不對其進行任何管理,祝你好運。
這句話,瞬間就將觀眾扔進了一片荒蕪的德州廢土。而在缺水干裂的地面,和一望無垠的風沙中,出現了一位身著西瓜色短褲的少女Arlen。身材姣好的她一臉不屑的跨入這片無主之地。
可是她的無畏瞬間就得到了懲罰。
她被食人族擊暈,俘獲,又拖入一片機械廢墟。醒來之后,她發現自己被綁在地上,動彈不得。緊接著,食人族就用條鋸鋸斷了她的一條胳膊和一條腿,當作盤中餐。
這一切都發生的很快。當烤熱的平底鍋已經煎熟Arlen的傷口,她竟連一句臺詞都還沒有說出來。
隨后的故事中,Arlen拖著一條假肢,整條右臂不知去處。這雖然詭異,卻也帶著一絲奇怪的美感。
她逃出生天,來到一處名叫“Comfort”(舒適)的末世烏托邦,在那里,她醞釀著踏上了復仇之路,卻發現這一切原來沒有那么簡單…
在《末路狂花》中,Louise寧愿繞將近一倍的遠路,也不愿驅車橫跨德州。
關于加州,她只說了一句話——“你永遠不會想在德州被抓”。
《德州巴黎》中,Trivas只身在這片荒蕪中踱步了4年,只是為了尋找曾經的愛人。那塊寫著“Paris Texas”的鐵牌,于世獨立且銹跡斑斑。
《德州電鋸殺人狂》作為變態殺手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讓每一個途徑德州的人都不由自主的脊背發涼。
一直以來,德克薩斯州就好像獨立于美國其他地區的一種異樣存在,永遠都有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
同樣發生在德州邊境的《劣質愛情》,給了我們相同的荒蕪感。不過,阿米普爾將觀眾放入的,卻是一個更具迷幻色彩的德州。
那里有:
居住在墜機殘骸中,看上去與常人無異但是瘋狂迷戀于自己身體的食人族;
聚集在“舒適”烏托邦里的怪咖,瘋狂地奉行著生殖崇拜;
此外,還有金?凱瑞扮演的那個一身邋遢,裝扮如同世外掃地僧的拾荒者,和基努?里維斯扮演的大胡子男。
這一切都讓《劣質愛情》從始至終帶有一絲詭異的基調。對此,影片的背景故意沒有多做解釋。而很多熟悉元素的堆砌,又給人以似曾相識卻大開眼界的奇詭觀感。
這奇詭的風格滲透到了影片每一幀的畫面和情節中。
在安娜的設定里,末世野蠻人眼中最具有價值的東西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鮮美人肉,而是——鏡子。
這些生活在荒漠的野蠻人,從出生起就沒有機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臉龐。所以當食人族頭領Miami Man(杰森?莫瑪飾)向拾荒者(金?凱瑞飾)打探情報時,拾荒者索要的,僅僅是讓Miami Man為他畫一幅畫像。
類似的設定充斥著影片。如前所述,個中隱喻,沒有解釋,全靠個人理解。
即便如此,在《劣質愛情》中,我們仍然能夠窺見很多影片的蹤跡。
安娜有大量留白鏡頭,平均每一鏡的時間都超過20秒。這種緩慢的過場戲,如同塞爾吉奧?萊昂內的西部片一樣,讓影片的節奏在緩慢中徒增張力。
每個眼神都交流著殺機,一次扳機扣下,便有砰砰砰三聲槍響,伴隨多具肉身倒地。
安娜的關鍵動作戲,也運用了長時間的眼神和空鏡作為鋪墊。而到了真正下手的時刻,剪輯速度就突然加快,讓觀眾完全沒有眨眼的機會。
阿米普爾一個絕對算得上是個酷咖的年輕導演了。她十分懂得如何將老電影中的精華,與時下年輕人(包括她自己)喜歡流行文化融合。
文身、電子樂、高飽和度的霓虹色、身材姣好的模特、LSD、斷臂癖……她將這些流行文化與邊緣亞文化有機結合,混合出了難以名狀的化學效應。
《劣質愛情》在節奏和故事上四兩撥千斤,雖然話不多說,但卻字字珠璣。全片的臺詞可能不超過100句,更多時候,推動劇情的是人物的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
這像極了丹麥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的影片風格。不法之地和復仇情節的設置,倒也和《唯神能恕》不謀而合。
與雷弗恩一樣,阿米普爾也是一個極愛在色彩上做文章的人。
前面說了,《劣質愛情》的制片方是在國內名為“異視異色”的VICE。對,這就是那個每天都在傳播邊緣亞文化的酷炫媒體。
VICE也是阿米普爾處女作《獨自夜歸的女孩》的北美發行商。氣質不謀而合的他們在《劣質愛情》中再次一拍即合,繼續用不一樣的視角看不一樣的世界,挖掘出不一樣的色彩。
所以,《劣質愛情》幾乎是對“異視異色”的最好詮釋。排除它在主題上對邊緣亞文化的關注與探索不談,僅從最單純的視覺層面去分析,它也對得起這個理念。比如,Arlen的西瓜紅色漸變露臀短褲,“舒適”Party中夜店風的打光,服下LSD之后的迷幻體驗……
在處女作《獨自夜歸的女孩》中,阿米普爾受制于預算,需要在美術上省錢。所以她只好將影片拍成黑白的。
雖說這樣的畫面營造出了另一種詭異的神秘感,但對于擁有五彩斑斕奇異想法的安娜來說,黑白顯然還是差點意思。
在《劣質愛情》中,阿米普爾終于得以施展拳腳。她高飽和度的霓虹用色,充滿了張力與爆發力。這時的銀幕就像一張天然的畫布,而阿米普爾就是在上面肆意揮灑顏料的小孩。
當然,《劣質愛情》難免會重蹈《霓虹惡魔》的覆轍。他們都居于邊緣的亞文化,難以進入主流大眾的視野。
影片節奏上被我反復強調的隱喻和留白,畢竟還是太反常規了,所以注定只能得到小部分人的青睞。
但《劣質愛情》也會像一切令小部分人為之狂熱的事物一樣,它的生猛和創新會得到肯定。
其實即便沒有肯定又怎樣呢?酷如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壓根不需要這些。
文:郭連凱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奇遇電影:cinemat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