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找我聊天,說自己這幾年過的不太順,大學畢業兩年后,先是辭職考研失敗,然后創業又失敗,如今已經而立之年,沒有存款沒有穩定的事業,現在又掙扎著邊工作邊準備公務員考試。終于開始后悔當初沒能聽父母的話考個公務員,早點結婚生子。
我問他,“你為什么想要考公務員?”
他說,“沒能聽父母的話,我覺得自己很不孝。現在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女朋友,還要讓父母承受別人的眼光。因為公務員比較穩定,可以讓自己沒有后顧之憂,最重要的是,可以讓父母不那么擔心。”
也許是接連不斷的失敗打擊了他的自信,也許是經歷過生活的摧殘之后終于想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總之就是他沒有了繼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勇氣,準備對生活妥協了。
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他說是因為自己沒有聽父母的話,所以覺得很不孝順,而他現在無論是考公務員還是找女朋友,其實都是為了“讓父母不那么擔心”。
姑且先不討論這個想法背后的邏輯問題,今天想聊一聊“孝順”這個話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是無私且不求回報的。做子女的理應善待父母,孝順父母。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
聽父母的話是孝順嗎?某種程度上是的。但是這樣的孝順只是最低級的孝順,稱之為愚孝。事事聽從父母,按照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路線過完這一生,也許真的會讓父母感到欣慰和開心,但是這樣的人也許直到生命盡頭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又何談獲得幸福。
父母確實比我們走過的路更長,也有著我們替代不了的人生感悟和經驗,并用這樣的經驗去教育和指引我們,去過一種在他們看來最為穩妥安全的人生。
問題是,父母的經驗一定是對的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和父母出生在不同的年代,而一個人的認知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思維和認知也同樣在變化,就連真理都是存在于歷史條件之上的,誰又能保證什么樣的“經驗”是完全正確的?何況經驗本身就是太過主觀的東西,沒有人能夠完全復制另一個人的經驗。
在這里引用心理學界曾奇峰老師在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中說的一段話:
人生在世,如果重大事情都是別人—哪怕是父母—說了算的,那活著還有什么樂趣?的確,每個人的選擇都有錯的可能,但是,自己的錯誤選擇,不管怎樣都比別人代替自己做出的正確選擇要好。
就像下棋一樣,你旁邊站著一個世界冠軍,他不斷地指揮你下棋,他的指揮絕大多數都比你高明,但是,你如果都聽了他的,那你不過是他的傀儡罷了,你下棋還有什么意思?所以別理他,聽自己的,是輸是贏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我自己在下棋!
那么,真正的“孝順”應該是什么樣的?在我看來有三個方面。
首先,讓父母能夠“老有所依”。這里的“依”是廣義層面的,主要指與父母建立一種連接,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連接。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像過去一樣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不跟子女生活在一起,所以作為子女,需要“常回家看看”。就算做不到“常“,也要做到跟父母保持聯系。我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手機、電腦上,被工作和生活的瑣碎包圍,卻擠不出一點時間給父母打個電話。其實并不是沒有時間,只是給父母打電話這件事的“優先級”不夠。因為我們總是能騰出時間去做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所謂“忙”,只是不夠重視的借口而已。如果不能常回家,抽時間給父母打個電話吧,哪怕聽他們嘮叨嘮叨,他們一定會非常開心。
其次,讓父母“順心”。這一點容易有一個誤解,認為只有聽父母的話才能讓父母順心,其實這也是“愚孝”的認知來源。讓父母順心并不是指要聽父母的話,而是在語言和行動中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尊敬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真正的尊敬體現在言語和行動上。能夠做到言語上不冒犯,行動上體貼照顧,才做到了尊敬。當跟父母意見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與父母進行一次真正的,有價值的溝通。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有效溝通去解決。如果溝通失敗,那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溝通和表達技巧。
最后,對父母進行“反教育”。父母有教育和扶養子女的義務,子女亦有贍養和反教育父母的義務。最好的狀態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長。很多人只會抱怨父母的觀念已經過時,無法理解我們的想法,那是因為我們與父母接受了不同的教育,那么為什么不試著去跟父母講講我們所受的教育呢?很多時候,父母并不是不理解我們,而是他們不理解這個世界,他們或許也想去了解,只是苦于沒有途徑和方法。那我們為什么不講給他們聽?就像他們當初教我們牙牙學語一樣,把這個世界發生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跟他們分享我們所學的知識,既可以幫助父母提升認知,從而理解我們的想法,也可以讓他們跟這個世界有所連接,無論對父母還是作為子女的我們,都是一件雙贏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其實無論我們最后做了什么選擇,父母都一定會支持我們的任何決定和想法,因為他們愛我們。但如果溝通和教育能讓這樣的“支持”多一份信任和理解,少一份擔憂和無奈,為什么不去試試?
至于那位朋友,我還想跟他說: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親自去體驗,從來就沒有一條所謂“正確的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是對自己起碼的負責。失敗也好,成功也罷,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每一段經歷都是生命饋贈給我們的禮物,不必后悔和遺憾。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要想前進,我們必須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