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樂讀:攝影繪本《巴夭人的孩子》
攝影/作者:彭懿,中國幻想兒童文學作家、攝影師;出版:上海信誼。
? ? 《巴夭人的孩子》早前就開始預售,周六晚攝影師兼作者彭懿微信直播拍攝、創作歷程。那時我恰好有事,沒去收聽。我的習慣是,自己不了解的書不隨意評論、推薦。昨兒有了時間,就上網搜巴夭人(Bajau,也譯作巴瑤人,印尼語為海上之民)的資料,但收獲有限,大多是游客或攝影者展示去旅游潛水勝地仙本那拍的天堂美景、水上屋、高超的跳水潛水,至于居住在那里的巴夭人,只知道他們被稱為海上游牧民族、海上吉普賽人,生活在東南亞大片的珊瑚區,沒有國籍,過著原始的海上生活,不懼甚至歡迎外來世界的打擾,愿意表演縱深一跳換取食糧、點心。這些展示或介紹,總給人以現代都市文明人到此一游的感覺。
? ? ?有些人文情懷的只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是一位叫傻冒叔的豆友寫的一篇游記《海上討生活的巴瑤人》。還有一位法國攝影師在這里與巴夭人共同生活了8天,但只找到了短短的新聞報道,懂法文的或可搜索法語網站。嚴謹一些的,印度歷史學家薩蒂斯·錢德拉(Satish Chandra) 和希芒舒· 普拉布哈· 雷(Himanshu Prabha Ray)在其著作《海洋、身份和歷史: 從孟加拉灣到南海》(The sea,Identity and History: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 China Sea)中有一些關于巴夭人的介紹。BBC紀錄片《人類星球》(Human Planet)海洋篇中也有巴夭人的記錄。
? ? ?《巴夭人的孩子》的作者彭懿,20世紀50年代生人,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很早就研究、推廣兒童繪本,寫過一系列兒童幻想小說,也有不少譯作,在國內繪本和兒童文學領域是有名氣的。這本書的預售也很火熱,大陸兒童繪本界頗有名氣的出版機構上海信誼首印8萬冊。但在中國,很多時候,名氣不能說明什么,所以昨兒孩子上學后我安靜地回聽了彭懿關于此書創作的分享。
? ? ?彭懿拍攝的照片很美,但并不稀罕——這個地方怎么拍都會太美;拍攝的過程也不容易,但這也符合No pain no gain的原則。打動我的是彭懿說他只是想要記錄巴夭人孩子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的孩子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群孩子過著這樣的童年:
? ? “我們是巴夭人的孩子。我們是漂浮在海上的游牧民, 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藍色的珊瑚海上。有人說我們住的地方太美,美得像天堂。我不知道什么叫天堂,我只知道我生在這里,這里是我的家。”
? ? ?我曾經想,巴夭人原始、貧困,孩子們一看到游客就蜂擁上來或表演跳水討要好吃的,他們會快樂嗎?彭懿在繪本中有一句:“媽媽在,家就在。有媽媽的孩子,很快樂。”這句話,當真打動了我。孩子,無論黑與白,無論出身高貴貧賤,無論健康疾病,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童年有媽媽,有媽媽的愛、媽媽的陪伴,他的感覺都是幸福、快樂的。
? ? ?《巴夭人的孩子》選了一個陽光、溫情的角度來記錄巴夭人。但我很想在BBC之外,還有人能拍關于巴夭人生存狀況的更詳細的紀錄片,如果巴夭人愿意,問問他們:是否樂意接受外來世界的打擾,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是否有生活艱辛、養家糊口的壓力?是否有人飽受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恐懼?有沒有貧富仇恨?愛情、友情是怎樣的?有沒有想過未來?希望什么,又夢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