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帕慕克作品的計劃很早就有了,一直拖著。我書架最顯眼的地方擺了一整排帕慕克的作品,卻幾乎一本都沒讀完(只讀完了《天真的和傷感的小說家》)。
那就從他的虛構作品里選擇一本最薄的開始吧——就是這本《白色城堡》,今年閱讀的第19本書。
這本書呢,不厚,中篇小說的篇幅,講了一則寓言故事。
年輕威尼斯學者被俘虜到伊斯坦布爾,成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隸。二人竟然外貌神似。時間久了,他們甚至比對方更熟悉對方的生命歷程和生活習慣。
最后霍加選擇了逃離,奔向他的想像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則作為替身留了下來繼續霍加的生活……
很有想象力的一本小書。
閱讀的時候,我有時覺得好似卡爾維諾的風格,一會兒又覺得像黑塞,下一頁又是博爾赫斯的感覺。很奇妙的閱讀體驗。
如果喜歡“輕小說”風格的作品,還是挺推薦這一本《白色城堡》的。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當代歐洲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帕慕克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帕穆克)在追尋民族憂郁靈魂的同時發現了文明沖突和融合的新象征。”
帕慕克的小說,在故事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現代文明視域中土耳其文化的全景,在挑戰讀者想象力的同時給讀者以豐富的美感, 同時也與他高超的敘事藝術密不可分。
整理書柜的時候,才發現近些年我也把帕慕克的主要作品“屯”的差不多了,卻幾乎沒讀過。
這本《白色城堡》差不多是篇幅最短的一本了,那就從這本《白色城堡》開始來了解帕慕克吧。
《白色城堡》是帕慕克創作的第三部小說,也是帕慕克的成名作。
這是一個“書中書”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發現一份17世紀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手稿,這個手稿講述了一個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霍加的故事。
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以威尼斯人“我”第一人稱來講述這個“交換身份”的故事——
“我”被俘為奴,認識與自己相貌相似的的主人霍加,并與之一起生活。在一起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在奧斯曼帝國與歐洲戰爭中,“我”與霍加交換了身份,并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與霍加在伊斯坦布爾一起生活的歲月,主要發生三個核心的事件——“寫作”、“瘟疫”和“戰爭”。
很明顯這是一個“寓言式”的故事——一個套著《一千零一夜》外衣,但是內里還是關于土耳其民族的故事。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故事的象征意義更是沒有標準答案。我只能淺薄的整理一些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的一些想法。
看過這本書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這個故事象征著“東西方文化沖突和交織”。
在霍加和威尼斯人"我"相識之時,“我”有一種本能的抵抗,包括帕夏希望“我”加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甚至用生命來要挾,“我”最后依舊選擇自己的信仰,這便是一種對自身民族文明的高度認可,這種情感上的維系往往可以帶給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
隨后他們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也夾帶著對彼此知識的不信任感或是懷疑批判,這是對自身所屬文明的一種維護。
最后因為戰爭,霍加和威尼斯人交換身份,一個逃離,一個繼續留在伊斯坦布爾生活,東西方的文明在沖突之余,最后在作者筆下都實現了交融。
這本書的書名叫《白色城堡》,但是為什么這本書叫《白色城堡》呢?
其實這座“白色城堡”出現的時間極晚,幾乎就在故事要結束的時候才出現。文中,白色城堡的真名為“多皮歐堡”,“多皮歐”(Doppio)在意大利語中意思是“雙”的意思。
那么,這部作品標題“白色城堡”的寓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文本里不止一次的出現這樣的情節——“我”看著他(霍加)時,“我”覺得“我”在看著自己。
所以,這個寓言故事是不是也在探討"自我"與"本我"的哲思問題?
?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很輕盈,很有想象力的故事。讀完我想,如果博爾赫斯寫長篇小說,大概也是這個樣子的吧。
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閱讀這本小書的時候常常會浮現這些名字出來。不同于現實文學的沉重,這類“輕盈”的文學(不是“苦咖啡”文學)的作品,依托于無限的想象力,也有“四兩撥千斤”的巨大能量。
在缺乏想象力的中文作品里,不由得浮現出一個名字——“王小波”,只可惜,王小波之后再無王小波了。
End
微信公眾號ID : 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