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這事兒,有時候是看得見機會兜里沒錢,有時候是腦子蠢看不到機會。我屬于后者,所以錯過了在北京生根立足的最好時機,多年后,綜合考慮之下最終決定退居成都。
2004年的時候,西二旗的“知本時代”開盤價3900元出頭。我的同事(就是上一篇文章里說的那個水手朋友)苦口婆心地勸我,和他一起買房做鄰居,我們也一起去看了小區環境和戶型。他是決計要買的,女兒已經5歲了,面臨著上學的難題。于是他賣掉了保定老家的房子,在首都置了業。
我當時想著,自己手頭錢還差三萬首付,向父母又難開口,啃老不是我的風格,還是不買吧。最主要的還是覺得年輕,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沒有孩子上學這些的驅動力。
于是乎,他買了,我沒買。房價就在我渾渾噩噩過日子的過程中,悄悄地漲著。多年以后在北京再見面時,他重提往事,讓我無言以對。
2006年的夏天,我換租了個大房子,為了能吃上現成的飯菜,便把父母接過來住。其時,西二旗智學苑的房價漲到了8000元上下,樓上有鄰居打算賣房,我媽媽就很想買下來。
當時有個風向,市民也好專家也好都一致認為,奧運之后北京房價要跌,不會一直上漲,我也這么覺得。跟上一次相比,這次我的錢已經夠首付了,是為出去讀研而準備的。再加之,已萌生退意,也沒總結2004年的深刻教訓,就勸父母打消念頭,說房價也不便宜算了不在這里買罷。其實那會兒,如果不是自己的親媽而是個準丈母娘一逼,也就買了。
我的好朋友,當時在北大醫學部教書,當然有學校福利的因素,半不情愿地,東拼西湊地借錢在此買了一套。多年以后她嫁了個程序員遠走加拿大,給我的郵件里說,當年買這房子的決定還是正確的,也算是自己的嫁妝吧。
求蠢得蠢,所以在2011年,我選擇離開北京,回到了成都。所幸在成都還能買得起,不至于飄零街頭或寄居父母屋檐下。當然了,房子并不是決定離開的核心原因,只要愿意堅持,總會買得起寸土片瓦的,代價大小、負擔輕重而已;另一個中科院的研究員朋友,愣是捏著錢直到2013年才在回龍觀買上,生活還是一樣地繼續。
古話說,讀史使人明智。我覺得,愚蠢的人翻爛了史書還是愚蠢,我就是一塊愚蠢的活化石。更何況2004年錯失機會并非書上的故事,同樣的事在2006年再次上演,已經不好意思用“錯失機會”來為自己的目光短淺開脫了,蠢就承認,也不算太丟人。
在技術領域,我還是很有自信甚至有些自負。在投資方面,我是一頭站在臺風的風口里也不能飛起來的豬。后來在成都買另一處房子,四年間房價翻了一倍半,那也不是因為我吸取了見鬼的教訓投資眼光變好了,而是我的好朋友選好了地段小區戶型,把我從家里拖走直接去簽合同付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