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讀《卡耐基溝通的藝術和處世智慧》

進度:第13~21頁

《第三個原則: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書摘:1、目標高低帶來的自我暗示直接決定了我們行為能力的大小。2、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使我們克服恐懼、戰勝困難,對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十分有利。
隨感:做任何事,一定要有高標準,這個標準不能因為他人的低標準而降低,也不能因為糊弄過去了而暗自竊喜。
《第四個原則: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激勵自己》書摘:1、在你感到膽怯的時候,問一問自己:“既然他們都取得了成功,我為什么不能呢?”2、在我們與那些重要人物進行交談、進行商業談判時,甚至只是在平常與人的交談中,如果感到很害羞,你都可以借用別人的經驗來鼓起自己的勇氣。
隨感: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別人說話,不妨站在賞析的角度去聆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五個原則:不放過每一個鍛煉口才的機會》書摘:1、你要知道,即使你沒有說好,天也塌不下來,沒有人會責怪你的。2、如果不經常說話并且不思考怎么更好地說話,他們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隨感:
還記得當老師時,有的家長會千方百計討好老師,為的是“老師請您多讓我孩子回答問題啊!”“他膽小請您多給點機會讓他說話”……作為老師,我當然責無旁貸每天創造各種機會讓孩子大膽表達。而那些善于表達的孩子,往往人緣比較好、情商也較高、自信心更強,到了學校也往往都成為了班干部。孩子都亦如此,作為職場中的我們,又怎么能放棄自己呢?
現在當領導了,慢慢理解了過去自己的領導為什么經常抓著機會讓大家發表意見。想想慚愧的是,座談會的時候為了躲避發言,故意坐到領導見不著的地方,抹殺了多少次鍛煉的機會啊!再后來到了一定的崗位上,必須當眾講話了,膽怯時常伴隨,但后來發現一次次的鍛煉和積累后,尤其對自己的崗位工作有了更深的把握后,說話哆嗦或者口干的感覺漸漸沒有了,至少不再有恐懼感。
不記得是哪一年,參加一個講座時老師說過一句話,大概原意是:“你進到這個課堂,從你選擇坐在哪一排,實際上就已經決定了你將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這個講座。”從此之后我聽講座的座位選擇,從最后一排不受干擾的角落轉到了前面能被老師常常瞄上一眼的地方,親身體會了老師那句話的深刻含義。
進步是一次一次慢慢得來的,小伙伴們以后開會或有發言機會時,千萬別躲起來了,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