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讀書的習慣就是從來也不作讀書筆記,當年在老師各種各樣的問題之下,你是不可能去翻筆記的,根本來不及。怎么辦?讀書后一定要去交流去賣弄一下,把自己的心得說出來,還可以聽聽別人的心得,每個人想問題和看書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這樣大家可以相互補充。這樣讀書的所得必然比自己一個人讀強很多,有效率得多。再有,從小到大我們把學的那些課本恨不得生吞活剝一樣的記筆記,可是現在誰還能記住多少呢?為什么你沒記住,因為用不到。而用到的自然忘不掉,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自然忘不掉。你為了和別人交流為了和別人辯論不同的觀點,必然會用心看書,必然要自己親自說出來。
? ? ? 書上的道理和知識,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寫文章能用到,這就已經可以說明你讀書的成果了。可是我看到很多人記讀書筆記,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是他們讀完了書,記完了筆記就真的以為自己掌握了這本書的內容,從此事了拂身去,最后筆記是筆記,書是書,他還是他。花了那么多的時間白看了。
? ? ? 我還有個心得是書貴精不貴多。最近在簡書上看到很多人說自己去年一年看了多少本書,有讀四十多本的,還有讀一百多本的。可是捫心自問,真正理解掌握的能有多少呢,我看過他們的書單,分類很散亂的,即使是同類書也沒有關聯性,如果是我自己的話肯定會記不住的。特別是像我這種從來不作讀書筆記的人,是很在意書和書的關聯性的,經常依靠它們來回憶書中的內容和道理。
? ? ? ? 為了建立關聯性,我在看某類書前一定要弄明白它的總體脈絡,因此會先看一些總論綜述類的書。比如對國學和哲學感興趣,我會看<<中國哲學簡史>><<西方哲學史>>,先了解各個流派的主張和優缺點。想了解佛教,可以先看大乘佛教總論<<金剛經>>,借由佛教而對宗教感興趣又去了解了一下基督教的歷史。對文學感興趣看了<<文心雕龍>><<文學論>>。
? ? ? 看總論綱要和綜述的書,只需看很少的書,就可以了解很多相關的內容,如果打算繼續深入,可以再去看它們相關的流派,細分的門類,繼續研究。如果沒時間或者覺得這樣就可以了,以后也可以依這些總論綱要來辨別其他人寫的書對不對,是不是偽經偽論,是不是在騙人。不然帶著空白的大腦去讀書,你會覺得每本書說的都對,這樣就不好了,這不是在讀書,這是在被洗腦。如此你只讀一本書也許抵得過別人讀十本書,以此為基點,以書補書,以書駁書,好書留下,不好的書過濾掉,這樣比胡亂毫無章法的海量讀書更有意義和價值。
? ? ? ? 我也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有很強烈的共鳴,作者說的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和我用梳理脈絡的讀書方法很相近。一本書有一本書的脈絡,每類書又有每類書的脈絡。依著脈絡自然而然的會接觸到主題閱讀的層次。依著脈絡還會把知識結成網,往精深的方向發展。
? ? ? ? ? 看過很多書后,我越來越覺得歷史真是好東西,以后便以歷史為脈絡開始給自己看過的書歸類尋找關聯性,經濟軍事政治藝術等等用歷史來梳理,是再方便不過的。即使是讀小說,也很容易找到相應的時代背景,這樣讀起來也比別人感受和理解更深。即使是物理也可以依靠宇宙的一百三十七億年的歷史和人文社科統一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書和知識是這個世界的拼圖,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看見的東西也越來越清晰。
? ? ? ? 這就是我自己對讀書的看法。另外,讀書并不能使你名利雙收,但是關鍵時候它會扭轉乾坤,你卻未必知道那是什么時候。 一個人是很渺小很平凡的,生命也是短暫的,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經歷所有,感悟所有,但是通過讀書,通過其他人寫下的感悟和經歷,會極大的拓展一個人的精神,會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從此不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