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兒童四種類型的人格
控制性:我讓你聽我的,你就必須聽我的,你不能跟別的小朋友玩,你只能跟我玩,這種情況往往源于生理的自卑。
索取型:相對被動,做任何事情都依賴別人,社會中的羞澀,沒有信心,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裝病不上學。這種情況往往源于父母的溺愛,自私缺乏社會意識。父母包辦多了,孩子缺乏了感知覺的體驗,也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大腦中控制我們情緒的是杏仁核海馬體,杏仁核和就是我們情緒的哨兵,情緒腦。(支持父母做權威型父母,把父母看的比較重,認同父母的時候,反而我更有安全感。權威性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帶著自己的情緒,而是你知道在干什么?不能害怕孩子在社會上受委屈,孩子受委屈才會生出智慧,生出辦法去應對,溺愛了孩子就不知道應該怎如何去應對。促進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有一個完整的人格的)
回避型:缺乏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回避失敗,愛幻想。這種情況源于父母,其他人對孩子愿望的忽視,對孩子關注少,孩子感覺無價值,引起憤怒情緒。
社會利益型,有勇氣面對社會與生活,能夠很好的與他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通常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學習相互關愛和尊重。
保爾柏的依戀理論,以用在自己的人格剖析里面
有我這四種類型都包括,既有控制感,受原生家庭母親的影響。又有索取型,也有相對被動的現象。也有回避性,遇到問題,想逃避問題。更有社會利益性,有想面對生活的勇氣,想努力與他人合作。
我詢問我的大兒子,你屬于哪一種類型?他自己認為是屬于回避型,原因是不想參加各類比賽,害怕失敗,有時也缺乏解決問題的信心。她選擇這種類型,我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他關注比較少?正面的引導也比較少,記得有一次訴說兩次生病的時候,我們沒有管他,讓他醫務室去拿藥。感覺我們生病都不管他,現在有時處理問題,還有時間情緒化。
從平常的小事兒看到做好了,就鼓勵做起。好心就要好話說這個與爸爸也做好溝通,爸爸說反話比較經常。
趙院長在說道阿德勒取得13歲小男孩的例子,孩子上課的時候做鬼臉個小動作,接下來孩子的行為一定會受到困擾,他騷擾別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讓父母把他領回去,小男孩這時候就會非常高興,別的方式他都不喜歡,它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要得到別人的關注 ,眾人矚目的焦點,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不要懲罰他顯現出來的那個點,我們要關注他,跟本性的錯誤,關注行為的成因: 犯錯誤,受到懲罰,他想成為別人眾人矚目的觀點,這個錯誤而接受懲罰,這個錯誤讓他總是嘗試媽媽以他為中心 。 自己置于錯誤的感覺陷阱,感覺自己獲得了勝利,我真正的控制了母親,可以真正的為他效勞,這才是他期望的。 沖突是孩子的人格方向和學校的教育目標不一致造成的 。阿德勒要求學校必須把兒童看成是一個整體人格的個體,一塊尚待雕刻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