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去舅舅家里,見到了大表哥,我從小的偶像。還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表哥借給我一本書,上面有很多關于“通才教育”,“大師培養”的文章,當時讀完很震撼,讓我有了終身“志于學”的沖動。大師,我的理解就是,對自己的專業領域有著終身的熱愛,同時對社會責任有所懷抱和擔當的人。如今表哥已經四十多歲,我也三十出頭了,大家每天為了生計奔波,彼此很少問候。談話時,屋子里人很多,但在孤獨和無奈中,我只看到長者的白發。分別時分,表哥送我們到門口,我突兀的說了一句:我還在追求我的大師夢。一陣冷風吹過,心里是一陣的落魄和悲涼,我看到表哥眼角的魚尾紋,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
忠于你年少時的夢想。又是一年春來到,恰好可以梳理一下過往。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今天這些文字可是說是我的“言志篇”,說說我從哪來,我要去哪。
我家祖上半耕半讀,像村子里的所有人一樣,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祖父給他的前四個孫子起名的時候,引用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排行在三,所以我的名字是“忠”。我自己比較幸運的是,從沒有被家里強迫讀儒家。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自己在小書攤上買《論語》自己看,后來上初中,功課很緊,媽媽讓大表哥給我買一些能提高考試成績的參考書。很有意思的是,表哥帶回來的卻是一些儒家的啟蒙讀物《三百千》。“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內容多少助長了一些我自己性格中的假大空的成分,但是總體上我覺得對于培養一個人的“浩然之氣”,是有幫助的。同時,我自己雖然一直歇斯底里的喜歡儒家,但是并不妨礙我也同樣熱愛西方的自由民主。
博學而無所取才,是不能找到好工作的。到了大學,大家都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職業發展的第一步是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從這一點上來講,我的本科是迷茫的。我感覺大學里的專業方向就是要把人變成機器,訓成奴才,所以我決心即使將來要飯,也不會走這條路。受北京新東方學校的忽悠,據說學英語可以找到高薪的工作,所以我就拼命的學英語。到畢業了才發現,原來只有英語技能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又來北京讀研。
英語學習讓我受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影響比較大,加上我小時后培養的那些“浩然之氣”,使得自己變得的孤芳自賞,渾身是刺。官僚體制面前,朋友們覺得還可以忍,我自己卻已經暴跳如雷。恰好在此時,我接觸到了互聯網(大學時,我以抵制上網為榮)和編程。互聯網上那些程序大師有著深刻的人文關懷,互聯網的文化是自由開放和個人崛起。所以我很幸運,從 06 年開始學習編程,之后每年對編程的興趣都有增無減。
從此,我再也不是沒有家的孩子,因為我找到了一個專業方向,可以不斷耕耘下去。我覺得我對大師的要求不是太高,只要我自己能熱愛一個領域,保持創作的沖動很多年,那我就是大師了。馮小剛是大師,趙本山也是大師。喬布斯是產品創作的大師,但是企業管理方面他只是個普通人。大師充滿激情和浪漫主義色彩,不會壓制他人,而會去啟發他人,所以很多大企業主在我看來都不配社會給他們的大師頭銜。
具體說說 IT 業內的大師。國外的多如白菜,國內我只服一個人,就是馬云。理解”因小而美“才是真正做互聯網的,雖然馬云不寫程序。我的感覺,現在國內缺的大師是這種人:首先,他要自己會編程,但是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編程能力跟美國的大師們看齊;第二,英文要足夠好,要理解東西方文化,隨時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美國那邊對接。這兩點是必選項,然后在加上下面的一個可選項就行了:NO.1 自己有創業能力,能夠做出產品,改變世界,類似于 Ycombinator 的 PG 先生,或是 RubyonRails 的 DHH 先生;NO.2 對經綸事務沒有興趣,但是能夠創作出美麗的作品,可以激發年輕人的審美和創造沖動的人。
30 歲生日過后的那幾天,我自己寫過這樣的話:人生的前30年,我為自己的后30年而奮斗,現在到了人生的后半段,我要為不辜負自己的前30年而奮斗。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