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媽媽,我想把頭發染成綠色的行不行?”
我說:“好呀。”
孩子笑說:“也不知道理發師會不會給未成年人理?”
“有監護人同意的話,是沒有問題的。你想什么時候理,你決定好了跟媽媽說。”不論聽到啥,都不生氣,不急躁,穩穩地接著孩子的話,急他之所急,讓對抗的帆無風可吹。
“真的嗎?你真的同意?你這也跟別的家長太不一樣了。”
有時候孩子要干個啥事兒,不一定真要干。真要干,有時候死攔著也是攔不住的。教會孩子的不是道理而是南墻,有些事兒越不讓孩子體驗,他越渴望。
“媽媽還準備跟你一起染呢。咱們確定染一頭青青草原?”
“那啥顏色?棕色。”
“棕色是不是不太明顯?跟黑色也差不多了,顯不出來個性,咱主打的就是個與眾不同,不是嗎?”
“那啥色呢?”
“黃色?”
“像H社會,不行。”
“白色?”
“白色顯我黑。”
“紅色?或者挑染,一撮綠,一撮黃,一撮紅,一撮白。”
“你還怪懂時尚呢。媽媽,我覺得咱倆像洋務派,爸爸像慈禧太后,保守派。”
“洋務派是啥玩意?”
“學習西方的東西,咱就是愛學習,能接受新事務。啥時候染呢?要不放寒假吧。染到開學。開學長不回來咋辦?還能染回來嗎?”
當我們只關心孩子這個人的時候,跟問題相關的事兒,孩子自然會自己操心。
我笑說:“能。”
“那就寒假染。”
“行,放假第一天咱的第一要務就是去理發店。”
暑假時候孩子也說了,同意他去染的時候,他倒退縮了。這次啥情況?坐等放假,反正老娘我是真心實意地也想體驗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