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地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污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片段)
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的133周年。首先要向我們國家這個偉大的英雄人物致敬!從小學到高中,魯迅先生的作品始終在教科書里有很重要的位置,他的思想深刻犀利,引人深思。《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拿來主義》,《藥》還有上面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等。在所有我讀過的魯迅的作品當中,上文的三段是我印象最深的。這篇文章寫作背景是在“九一八”事件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積貧積弱,“九一八”事變的失敗又在很多中國人心中留下失敗的陰影,一時間國內悲觀的論調甚囂塵上。魯迅先生體察到這時候的國民國情,寫下這篇文章激勵國人自信自強。我想這篇文章在當時一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今天歷史依然在向前走,而我認為這篇激勵人心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意義。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社會大轉型的時期,物質生活迅速發展,國力增強??删褪窃谶@樣的時候,我們每天總是能聽聞到社會的各種負面消息,食品衛生,社會治安,倫理道德……
似乎我們生活的環境很危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懷也少了。同時我們也總能聽到周圍的各種羨慕國外社會的聲音,還有現在的社會沒有以前物質不充裕的時候好的聲音。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是有偏見的,這也正是一種沒有自信力的表現。
就像魯迅先生說過的,我們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要知道不論是過去的中國還是任何時期的外國,社會上總會有負面力量存在,每個時期都存在正義對抗黑暗的角逐。所以即使在看起來“黑暗”的今天,我們也總會發現激勵人心的正面力量存在,只是我們缺少去挖掘去報道這些正能量的人。袁隆平雜交水稻,阿里巴巴美國上市,最美教師,最美司機……這些大的且不說,在你的身邊,有每天在一起的室友,有雖然相隔很遠還時常聊天的朋友,有耐心教導你的老師,有可以讓你安心去生活、去煩惱、去奮斗的校園,有時刻掛念你的親人。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未來值得你去奮斗。如果僅僅因為看到了只出現在紙媒上的只言片語的負面消息,而否定你現在的生活,忽略你身邊的美好,那真的是得不償失,還是失去自信力的表現。
我們經常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物質生活迅速發展、精神力量缺失的時候,我們恰需要用一雙可以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和傳播生活中的美好,學會明辨是非,相信自己親眼所見而不是做媒體和所謂“現實”的碎言片語。這樣才能逐漸積累起我們國人的自信力,讓我們擁有團結起來共同向前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