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紹是誰?很多煙臺人或許不知道;但如果說解甲莊的李“尚書”,不少人應該有所耳聞。作為煙臺歷史上的名人,此前早已有很多人撰文講述過這位清朝“大官”,不過多以介紹其生平為主。本文則想換個角度,探索一下到底什么樣的家族,能培養出“尚書”級的人物。
想了解清代人物,一般先要翻閱《清史稿》。然而,李永紹以“工部尚書”之身份,卻在《清史稿》中無傳,令人有些不解。這其中的緣由,在前人的著述中也被反復提及,大意為民國初年修《清史稿》時,編者向李家后人索捐被拒絕,因此未給李永紹作傳。
這或許是其中一個重要緣由,但客觀來說,李永紹于清史之地位,也并沒有達到非立傳不可的地步。現今人們提到“尚書”一職,都習慣說是“一品大員”,而實際上這種說法并不嚴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尚書,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也就是說,漢人尚書直到雍正八年才能稱得上是“一品”官,而李永紹是雍正二年才升任工部尚書,雍正五年即告老還鄉,滿打滿算只有四年時間。任職時間不算長,品級亦非最高,立不立傳,在兩可之間。
對于清史而言,李永紹可立可不立;但對于老牟平縣志(解甲莊以前屬牟平)來說,小地方難得能出一位“尚書”這樣的大人物,當然要不吝筆墨。因此,關于李永紹的生平,主要記載在老牟平縣志(寧海州志)當中,后世的文章,大多以此為參考。
按照舊志的記載,老牟平地界上,李姓有很多不同的分支,李永紹家族所屬的這一支,主要分布在西解、范家莊、大山后、李家疃等地,相傳是元末明初從“云南”遷來。清代以前,這支李姓并不聞名,并沒有出仕做官的記載。直到李永紹祖父一代,才逐漸踏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