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廢名
深夜讀書
釋手一本老子道德經之后
若拋卻吉兇悔吝
相晤一室
太疏遠莫若拈花一笑了
有魚之于水
貓不捕魚
又記起去年夕夜里地席上看見一只小耗子走路
夜販的叫賣聲又做了宇宙的語言,
又想起一個年青人的詩句
魚乃水花
燈光好像寫了一首詩
他寂寞我不讀他
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
我的燈又叫我聽街上敲梆人
好詩拙評
廢名的詩難讀,這種印象在我真正讀他的詩前就已產生了,也不知從何而來。
反反復復讀他這首《燈》許多遍,我仍舊是一知半解,沒辦法像對待其他作品那樣,梳理出清晰的邏輯脈絡。相比之下廢名的作品是枯瘦的、斷裂的、極具陌生性的,帶給讀者的完全是不斷變幻又充滿張力的閱讀體驗,制造了一個帶有極度開放性的詩歌空間。
劉西渭曾經評價廢名,“無論如何,一般人視為隱晦的,有時正相反,是少數人的星光?!蹦敲磳τ谙裎乙话愠醮谓佑|他的讀者而言,或許最困擾的是他詩歌中的“空曠”,他的意識之間看似有許多裂紋,無法依靠閱讀過程中的聯想黏補。這與他關注并鉆研佛學不無關系。
在廢名人生中很長一個階段,他都在追求“觀心看凈、超越世俗”的虛靜境界,所以比起物質與邏輯的影響,他更信賴內觀與直覺,任憑意識在筆下流動(有點意識流的意思)。對于這首詩而言,詩人本應作為話語的主導者,可詩歌的前半部分并未出現一個“我”字,而只是記述了詩人的視覺、聽覺、回憶與意識。有趣的是,這首詩的題目是“燈”,但詩歌前半部分同樣未出現燈這個意象,只是借“深夜讀書”、“看見小耗子走路”來點明燈的存在。這不免使這首詩從開頭就顯現出一種虛無縹緲來。
詩歌首句點明時間,深夜;隨后就交代了文化傾向,道德經,是主張順應自然之性的代表作品。于是整首詩的主旨都明確了起來,不再執拗于自我,將兇吉悔吝全部割棄,最難得是朦朧虛化之境,便只得訕然拈花一笑了。疏遠與拈花一笑同提,運用這種陌生的連接方式提供了許多意象拆解的新可能。這里的花,似乎與風與月與燈與鏡一樣,都帶有某種神圣性的力量,是人精神世界的鏡像倒影。緊接著兩句,“有魚之于水/貓不捕魚”,詩人借助相克的兩物表現相安無事的狀態,沒有蠻力介入,一切只是空與虛無。
緊接著是詩人的記憶,“地席上的小耗子”“夜販的叫賣聲”,詩人的思維線條是完全生活化的,不見一點主觀干涉,又完全是從意識中流出來的?!耙关湹慕匈u聲做出了宇宙的語言”,又是新一重境界——生活自身與宇宙智慧的本質關聯。
直到最后四句,“燈”出現了,“我”也出現了,并且構成了一個互動關系,“燈”邀請“我”去讀他的詩,而我“不讀他”。在這里我不禁產生疑問,“我”為何不去讀呢?是因燈光作為文明的產物,打破了詩人極力維護的本然之美么?倘若真是如此,無燈又如何“深夜讀書”,如何“看見一只小耗子走路”,為何“我”會選擇敬重其光明,又會被“燈”指引去聽街上的敲梆人呢?
大概詩人自己也未曾參透的矛盾,就在這讀與不讀之間。
周幼安 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