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初中,下午放學時,夏天的太陽還老高老高的。
回到家,寫完作業(yè),便幫著干農(nóng)活。
夏天的草,青青嫩嫩的,密密的莊稼常讓年少的我們害怕,因此總叫著幾個伴兒一起去玉米地里打豬草。
我們從這塊地到那塊地,從這個坡到那個坡,到黃昏時總能滿了籃子。
回來時經(jīng)過村頭的水渠,那水嘩嘩地淌著,日子靜靜的流著。
水渠兩邊遍布粗壯碧綠的桑樹,一條鄉(xiāng)村小路便隨著這水渠蜿蜒了開去。
我們這些日落而歸的孩子們穿著涼鞋踏進清涼涼的水里,然后讓旁邊的伙伴把籃子里的草都倒出來,遞下去,讓水盡情地沖刷沾有污泥的青草,每一棵草都能沖刷得干干凈凈。
由于地勢西高東低,水渠的下面總設計有一塊兒低洼的地方(我們稱為“跌不落”),水從地勢高的地方俯沖而下,在“跌不落”里跌成浪花,打著旋兒,發(fā)出轟鳴聲。
我們沖刷完青草后,便挽起褲管在“跌不落”里玩,一直到傍晚時才挎上籃子回家。
回到家,把一把把鮮嫩的青草遞到豬圈里,讓豬美美地吃上一頓。
父母姐姐哥哥們通常會夸獎我一番,然后便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夏夜的飯。
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想著村里那打著旋兒、泛著浪花的“跌不落”。
那轟鳴的流水聲,有時便依稀響在我的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