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帶學生讀一本較難的書,穿越之后,或許脫胎換骨。
不是說讀完這本書就脫胎換骨了,而是說經由磨讀這本書,學生掘得自信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在新高度上努力,只要夠久,必脫胎換骨。
2.寒假網絡課,自認為做了大善事。因為經由課程,激發了幾位學生,促其覺醒,促其自信,促其噴發。
這樣的小伙伴有 茂野 澤祺 佳儀 基峻 書言 鳴昦 默楠 梓淇 奕鳴 鈺涵 雯淇 崧旭 世杰等。
應該還有,或許我的感受不敏而遺漏,或許提升程度有差異,但可以肯定地說:多數被點燃了,或多或少吧。
3.加入南明之后,工作確實很忙,但是沒人要求你,檢查你,恐嚇你,一切都是你自愿的,只是你自己想把課備得更充分,你想把課程理解得更透徹,你想讀更多理解起來有困難但卻能把你生命照亮的書,想要激發學生的潛能,想要熬夜加班,想要早起工作,而且在整個工作的過程你都是興奮的,充滿激情的,投入而忘我的,沒有別的目的,你很享受這個工作過程,不會覺得累。工作之余,你真心地覺得聊天的暢快,覺得侍弄花草是一種享受,陪伴家人是一種享受,靜默是一種享受,閑逛也是一種享受。
我們聽過很多教師過勞死的新聞事件,人真的會因為過度勞作而死亡么?絕對不會!教師的所謂過勞死。不是因為工作強度,而是因為工作時的心理狀態,是因為自己覺得工作毫無意義,然而還不得不去做,是因為舍棄了本不應該舍棄的生命的其它實踐活動,是因為破壞了學生活潑潑的生命狀態,長久的心理負擔的積壓,必然導致過勞死。
沒有人不喜歡工作,人們不喜歡的是異化生命的工作,沒有激情的工作,沒有創造和成就感的工作,枯燥乏味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休憩的真諦,不懂得休憩的人,休憩只是讓生命更加頹敗,而不是讓生命明亮起來。
勞作也好,休息也罷,都是讓生命在此刻如其所是的存在的實踐活動,惟其如此,生命才能不被異化,才能實現其意義。以此判斷一個人的幸福,一個組織文化的活力,是基本可靠的。(南明張建文)
這是讓人羨慕的狀態,當然源于加入了讓人羨慕的團隊,當然是團隊“領頭羊”干先去、魏先生、江子水平異常高超。
有三大問題需要參透。我與我,我與家人,我與他人。
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福祉,都須臾離不開這三大問題。
生命不被異化,即是功成正果。
堅持自我,“頑固”地堅持,然后才能活出那個與眾不同的自我來。
獨立才可能創造,創造才有成就感,成就感就是人生幸福之源。
4.荒誕,是人生常態。
是常人的常誕。
或許不是“非常人”的常誕。
比如一群號稱熟悉友好的人,圍坐一桌,把酒言歡,熱熱鬧鬧一晚上,然后作鳥獸散。
比如兩股道上的男女,相了一次親。
比如一方傾誠訴告,一方耳旁生風。
比如爬到半山腰的猴子被無視,而它爬到山頂時收獲了仰慕無數。
比如發小變老,依然模擬情投意合,過從甚密。
比如你不得不隨著周圍的人因一個無聊的笑話而面部呈現歡笑的狀態。
比如當你撒謊偷來的五千萬是合法掙得,人們頓呈崇敬之態。
比如酒場的形式趨向高檔,酒店環境有格調,飯菜色香味俱全,而內容除了寒暄、互捧之外幾近于物。哦,還有場中“高手”插科打諢對抗冷場。就似吃了個外皮極其精美內里無餡的包子。
5.一個社會人,或者說地球人,其“自我”中,往往包含了他人,包括陌生人,甚至從未謀面的人。所以他們在思考問題或采取行動時,往往會將自身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加以協調,以此作為自由的基礎或邊界。一個部落人,或者說家族人,其“自我”中,往往只包含了直接的利益相關者,這是一種無論在時間維度還是在空間維度上都特別狹隘的族群,“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是時間維度的狹隘,而同心圓式的人際結構(而非扁平化),則是空間維度的狹隘。(魏智淵)
小民多多,公民稀少。
6.《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檢討》,很好的書,當年有國際友人問我對時局看法,我沒有直接回答,推薦了錢穆這本書,尤其是關于明朝一章。(朱學東)
我要讀此書明朝一章。
7.繼續讀美國西格爾《青春期大腦風暴 青少年是如何思考與行動的》(到110頁)
我們人生中最初12年的經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友誼、在學校里的經歷、參與的活動以及與家人的關系都會影響大腦發展,并且這種影響會一直延續到青春期。
對大腦的發展影響特別大的是我們在嬰兒期的經歷,與父母及其他照顧者的關系直接塑造著我們。不過隨著經歷的變化,大腦會不斷生長,心理也會不斷發展,無論你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正確理解自己的生活和與他人交往的方式,都有助于你過出最好的生活。
我們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關系被稱為依戀關系,我們的生活一直受到“依戀模式”的影響。從廣義看, “模式”指的是大腦放電模式所形成的心理習慣。我們從經驗中總結出這些模式,以此來預期將要發生什么事情,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回應,會產生什么情緒以及如何過濾我們的感知。模式對于了解我們的行為方式非常有用,它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依戀模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安全型依戀,另一類是不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就像是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港灣,當我們感到苦惱或疲憊的時候,便可以來這里尋求慰藉。它支持我們離開家,去探索世界。有的這樣安全的起飛坪后,我們便可以帶著更多的熱情與力量去尋求新奇事物了。
人類的依戀關系與四個S有關。為了獲得安全感、需要被看護、被安撫并且處境必須是安全的。
依戀模式的四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紊亂型依戀。
讓一歲大的嬰兒與照顧者分開3分鐘,當他們再次相聚時,嬰兒會尋求照顧者的安撫,然后便安心地在放滿玩具的房間里繼續探索,研究者將這種互動行為判定為兒童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表現。當特定的照顧的出現時,這種模式便會被激活。與父母在一起,孩子覺得能夠得到看護與安撫,自己是安全的,于是就專心去探索擺滿新玩具的世界了。
研究者讓照顧者與嬰兒分開,當照顧者回來時,嬰兒會躲避他們,而不是到他們那里尋求安慰,這種不安全依戀的形式被稱為“回避型依戀”。嬰兒在第一年的生活中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看護與安撫,就會發展出這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這種習得的反應是嬰兒為了生存而產生的。
依戀模式是對你如何適應與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關系的總結,它是你對真實生活事件的習得性反應。
大約有15%的人是第三種依戀模式,也就是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是前后矛盾的,或者具有侵擾性。父母給予他們的看護、安撫以及安全感是不穩定的。在研究中,當分離之后父母重新回來時,嬰兒會黏著他們,因為他不確定他們是否會滿足他希望獲得安慰的需求。他們也許會,也許不會,所以最好抓住他們不放。
比如說你媽媽讓你感到害怕,這可能是因為她很抑郁、暴躁且易怒。依戀對象讓你感到恐懼,會引發的問題是,他將激活大腦中兩個不同的回路。一個是古老的腦干回路,它使我們做出生存反應。在受到驚嚇時,這個回路驅使我們或逃走或僵住不動, “避開這個恐懼之源”;第二個回路是基于邊緣系統的依戀系統,它會鼓勵你去依戀對象那里尋求保護與安慰。問題是你無法既趨近又遠離同一個人。在研究中,經過分離后,嬰兒會表現出既想接近照顧者,又想避開他的行為,這就是紊亂型依戀。
當依戀對象是恐懼之源時,我們會變得很分裂。紊亂型依戀關系,讓我們在很多方面都變得脆弱不堪。
在有些情境中,我們的依戀關系既不是安全的,也不是不安全的。一種極端的經歷是完全沒有依戀。在這種情況中,我們沒有固定的依戀對象,會出現被稱為反應性依戀障礙的功能障礙癥。(以上摘錄自97-110)
學習無止境,知識不壓身。
原來只是模糊地知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若從依戀關系角度分析,還是蠻有道理的。
中年人,不可“吃飽蹲”,不可“混天等死”,因為孫子(女)、外孫(女)有待你盡那一份養育之責。而要盡好這份職責,不提高修養境界,不學習提升專業技能,是不好兌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