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我在朋友圈里發現了公眾號“寫作圈”發起的30天寫作訓練營活動。我記得當時在申請入營前,要寫出參加訓練營的三個原因。我當時寫的是:1、治療拖延癥;2、記錄生活中有趣的事,值得紀念的事;3、用寫作把生活過得更精彩。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重新拾起筆,延續寫作夢想。
我本科讀了四年的中文專業,但那時輸入多,輸出少,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讀了不少,但是真正記錄下來的感悟卻寥寥無幾。直到我在香港讀研的那一年,接觸了“創意寫作”這門課時,才真正打開了寫作的思路,原來輸出的過程更重要,也更有意義。
創意寫作課的楊宏通老師是一個“棄醫從文”的帥哥,隔行如隔山,想必他付出了比中文系學生更多的心血,才能從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起航,并一路走到了教授崗位。他的每一節課都有一個主題,我們常見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均沒有出現在他的課堂上,反而是詩歌、電影文學、報告文學、超微型小說、戲劇等占據了大多數的課堂時間。2013年初,香港著名當代作家也斯老師病逝的時候,楊老師專門抽出一整節課的時間帶我們追憶也斯老師的著作,而這節課的內容,其實并不存在于教學提綱里。
作為國內來港讀書的學生,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的文學對于我們來說還相當陌生,在楊老師推薦的書單里,我驚喜的發現,原來香港鄉村的探訪可以寫成有趣的報告文學,原來乘著臺灣的小火車出行能完成一部自然文學作品,原來用幾百字也可以完成一篇小說,結局你永遠猜不到。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
所以,香港的一年,閱讀得多,寫作得也多,工作幾年之后再回頭看看那時寫的文章,我突然發現自己退步了。寫了太多工作上的軟文,反而好久沒有真正寫寫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想。所以,我在看到了寫作訓練營的第一時間,就果斷報了名。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一個月,能不能順利完成15篇1500字的文章,在9月初,都是未知數。
訓練營剛開始那會,要求每天晚上10點前交作業,否則就算延期。這對于每天到家都快8點的我來說,每天可以利用的寫作時間很短。于是,我選擇了在地鐵里用手機備忘錄來寫作。
每天上下班的兩個小時,我插上耳機,打開手機備忘錄,讓自己不上網、不聊微信、不聽歌,只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雖然用手機寫作,修改起來不方便,但是我可以集中注意力不停地寫,不糾結用詞與段落,只為了把心中所想都記錄下來,到家再慢慢整理。
而且用手機寫作因為看不到字數的多少,所以可以不受1500字的壓力限制,經常寫著寫著,早就超出了字數范圍,給自己預留了充分的修改余地,刪除不必要的廢話,精雕細琢段落細節。除了十一期間的幾篇文章,其他的,幾乎全部創作于地鐵里,好幾次都因為寫得太入神,而差點坐過站!
參加訓練營的一個月里,我選擇的話題和內容也涉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最一開始追熱點的《哪有那么多天長地久,到頭來陪伴自己的竟是。。。》、《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喬任梁的痛苦,但是我們一定能做些什么》和《如果沒有接受教育,現在的你會在哪里?》,到記錄身邊人身邊事的《老板,來一份“恰到好處”的女人味》、《一個沒有愛好的人到底有多可怕》、《傷離別,韶華易謝君難見》,還有重新開始寫的小說《道寺崗》、《港漂二十載,恍如一場夢》和《那個要帶我環游世界的人》,還有影評《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七月,而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安生》、《我們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橋,到對方的心底瞧一瞧》等等,我嘗試了小說、散文、影評、話題評論、小品文等多種文體,雖然每篇或多或少都有瑕疵,但是我用這15篇文章真正實現了9月初報名參加訓練營時的初心,克服了自己的拖延癥,記錄下生活中美好的點滴,用寫作讓每天過得充實而多彩。
而在訓練營即將結束的時候,我還想感謝這個微信群里的所有小伙伴們。大家都懷著一個寫作夢想參加了訓練營,每天提交了文章以后,我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獲得大家的點評,有優點也好,需要修改也罷,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我的文章就已經讓我非常開心了。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年紀不同,職業各異,但是并不妨礙我們每天真誠地互評,共同成長。
訓練營進入了尾聲,但我重拾的寫作夢想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