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財富流是一個模擬真實人生,玩家通過不同投資選擇最終實現財富自由的游戲過程,對想提升財商的朋友是一個很好的熟悉方式。
? ?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對游戲過程有些了解,因此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奔著快速出圈,進入財富自由的極樂世界而去的。
? ? 游戲上半場,也即35歲前,一切都挺順利,好運氣加上之前規則的熟悉,被動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差距很快由最初的7800元,逐步縮小至3500元,也即意味著我只用再找到一、二個大點的房地產或企業投資項目,能彌補上大于3500元的被動收入差額,我就可以如愿進入財富自由的極樂世界了。
? 前景一片大好,時間尚且充足,正常我只用耐心等待想要的項目出現即可,卻不想接下來2個不經意的決定,卻將游戲中大好的人生一下子帶入到了惡性循環,讓本來有先發優勢的我,最終不但成了5人中唯一一個沒有出圈的人,更慘是最后竟還滑落到了逆流層而不得安生。
? ? 好的結果確實鼓舞人心帶來正向啟發,比如皆瀚的冷靜沉著步步為營、云龍的氣魄與戲劇性人生、劉杰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文婷的膽大心細和最終爆富。
? 相比我自己游戲中不那么好的結局,剛開始是會有些氣餒,但冷靜下來復盤溝通,確實是多了一個反省自身的絕好機會,正如游戲后吃飯溝通中,教練宛不大所說的那樣,這個游戲就像是我們人生的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很多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如果愿意把它當作一個了解自己的點來深挖,或許真可以成為一個通向自己的內心之井。
? ? 仔細回顧我這2個關健性的決策點,決策當時的起心動念,決策后的心態變化,再接合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確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影響它們的最終往往都來自相同的模式或故事。
? 錯誤決策一:盲目結婚
游戲第一階段的核心目標就是讓實現被動收入大于支出,從此不再為錢而出賣自己時間,站在游戲的角度,游戲中結婚會帶來另一半收入,但同時也會帶來另一半的支出,而唯獨不會帶來被動收入,但提高被動收入卻是達成目標的核心所在。如果在自己青年剛起步收入很小時,通過結婚獲得收入增加現金流,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我的錯誤就在于,當游戲中自己已經35歲,且每月己有1萬多現金流,十幾萬存款,收入不算低的情況下,我當時最應該做的就是想辦法買資產增加被動收入才對,再去通過結婚增加收入,帶來更多支付顯然是即沒必要,也不明智的。特別最結完婚收完熱鬧開心的份子錢后,一計算我被動收入與支出間的差距值,發現竟由原來3500的缺口一下子增至15000元的缺口時,整個人真有種想哭暈在桌子下的感覺,這婚結的真是欠大了。
? ? ? 那當時我為什么會做出這樣不明智的選擇呢?一方面當然有對規則經驗不足的影響,但重要的可能是決策模式上的錯誤而導致的一連串結果,大部分人決策可以分為二種模式:思考型和情感型。思考型重客觀、原則和邏輯,而情感型則會以人的體驗、情緒、感受作為判斷依據。
? ? ? 那我屬于那種類型呢?之前我一直自認為是思考型,畢竟理工男嘛!但當細想這個結婚決策過程時,我才不好意思的發現我可能是一個情感型的,因為很明顯當時在全場大家都結婚,唯獨我沒結婚且起哄的玩笑氛圍下,我竟一時沖動也做出了結個婚的想法,完全沒多考慮這對我目標達成究竟有沒有幫助。
? ? 可能有人會說,你會不會只是因為這是游戲不重要才表現出情感型呢?我確實也有這樣的反思,于是我回顧了最近一、二年做的幾項不太滿意的重大決定時,發現其中情感因素影響的比重確實占比很重,就拿去年年底深圳買房這件事來看,最終做出在龍崗買新房的決定,其中很大部分來自家人和親戚的影響比較多,因為在這之前我確有比較認真的想過,想去離市中心更近的位置買個小房子,一來升值更有保障,二來可以租出去減輕還貸壓力。如今房貸,裝修,加之疫情對生意的影響未知,在現金為王的當下,再對比這個決定,顯然買二手房是更優解,不但能免去裝修的現金消耗,更重要的是能帶來被動房租收入,離現實中的財富自由也會更近一步。
? ? ? ? ? 在如此重大的決策面前,我竟真是感情型決策模式呀!有些難為情,但還是得直面呀!唯有接受它,才可能迎來下一個更好的開始,同時因為對自己決策模式了解了,下次再做重大決定前,一定讓自己多冷靜下,多問自己幾句:我是在用情感做決策呢?還是在用理性做決策呢?那個的比例更重點?,相信長此以往的改進,自己在重大決策上一定能比之前做的更優更好。
? 錯誤決策二:高杠杠投資
? ? 當游戲進入后半段45歲左右,因為前面結婚導致的被動收入與支出之間差額的增大,一時又沒法主動離婚,因此我急需一個被動收入超過1萬以上的大項目來彌補這個差額,但幾次等待之后仍然沒有大項目出現,時間越過越快,快55歲了,內心越來越急燥,最終自己好不容易看到隔壁云龍拿到了一個被動收入有10000元的12套公寓項目,于是急急忙忙就加足杠杠貸到足夠首付買下了這個項目,內心暢想著被動收入很快就會大于支出了,但不想,一計算發現18萬貸款每月利息10%,每月光利息就要支出1.8萬,心一下又晾了,歷史又一次重演了,被動收入與支出之間的缺口再一次反而變的更大,由11000元直接變到29000元了。
? ? ? 這次的錯誤,值得反思的不在于歷史的再次重演,而在于當達到55歲時,場上伙伴中有錢人越來越多,大家早早就玩起了互幫互助,相互借力出圈的合作方式了,而我對此卻全然沒有感覺,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泥潭里獨自思索努力,如果不是鍇瀚伙伴的提醒,告訴我可以向另一位富翁借錢還了那18萬的負債,盡快砍掉那1.8萬的支出,我可能真會覺得此生無望了。
? ? ? 這種想法對我沖擊挺大,因為在之前觀念中,更多會以竟爭的心態來看待游戲,一是覺得合作不可能,二是覺得借錢出圈體現不了個人能力,一種強烈的想證明自己的心態在作怪,但其實反觀現實生活中,越是做大生意的人,反而越是擅長合作,正如云龍伙伴在40歲開啟第二人生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40歲了,之后就要靠合作賺錢了啦!? 說實話當時聽到他說這句話時,我是有些詫異的:靠別人,靠的住嗎?
? ? ? 這個反應其實很好的反應我思維上一個盲區,“靠別人,靠的住嗎?”,細想這個問題,直觀上確實覺得靠不住,特別是如果大家都剛出社會,都沒什么資源,自身難保時,靠別人是行不通的,直接抱有錢人大腿,如果別人跟你非親非故,對你又不了解,沒有信任,那也肯定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我們那時間放長,等到我們35或40歲后,身邊認識的人,跑出圈的有錢的人確實會多很多,大家相識那么多年有了信任基礎,你想要的錢或資源也許在他那里就是九牛一毛,而剛好他事件是你能做的,靠這種有信任有資源的朋友,確實還是靠得住的。
? 最近剛好在一本書上有看到雷軍寫的序,里面有總結他的幾大創業真言,其中特別提到的一條就是:中國是人情社會,要學會廣接善緣。我想這里廣接善緣也就是盡可能跑在時間的前面去建立這種信任沉淀,因為信任最沒法一觸而就,但只要環境不差,年齡越增長,身邊出現有資源有能力牛人的概率只會越來越大,合作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多。
? ? 回想我自己,因為打小內向的性格,對社交有些回避,習慣了凡事自己解決,特別16年來深圳做生意后,網絡不用跟人多接觸的銷售方式很適合我,工作上需要的技能也全部是靠自己,需要什么學什么,從電機原理、機械結構、PS圖片處理、網店運營推廣、電子電路、PCB板,編程等一路學來,最終誤打誤撞,做出了一些自己的差異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內心越來越感覺個人時間精力的不夠用,如果想做大,走出去跟更多技能互補的人合作,才是更長遠的發展之道。
? ? ? 游戲讓我們有機會站在終局往回看,游戲中隨著時間年齡的推演,越往后錢真的越來越不重要,時間精力反而變成了能否出圈的關健所在,而這個時候你如果剛好有精力缺錢,而對方剛好缺錢少精力,雙方合作出圈必將是共贏的最優解。
? ? 因此如果終局里合作才是那個最優解,那么身處當下此刻的我們,也正是為未來合作種下種苗的最佳時機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