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不是為了賺錢、出名、找人約會、做愛或交朋友。寫作最終是為了讓讀你書的人生活更加豐富,也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是為了站起來,好起來,走出來,快樂起來。”
這段話來自《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作者是斯蒂芬金,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原著的作者。金是目前美國版稅收入最多的作家,沒有之一,多達上億美元。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懸疑驚悚小說之王的呢,相信通過這本書我們能窺見一二。
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講述寫作方法論的工具書,正如金在書里寫道的,他不希望寫一本工具書,他希望能用有趣的文字與讀者交流溝通,讓讀者從書里習得的不僅是方法,還有對寫作的熱愛。
而作為讀者的我,真的從這本非傳統意義上的寫作書里看到了一位作者對寫作的熱愛,還有在寫作這條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他對寫作這件事的堅持,而這份堅持也深深地鼓勵了我!很多時候我們缺乏的不是天賦,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還有在被困難阻撓時不退縮的心態!
接下來我想聊的是這本書的第一大部分,講述了作者從小跟寫作接下的不解之緣,并且是如何一直堅持走在這條他喜愛的道路上。相信每一個讀完的人,都會因為某一個時間節點、某一件事情產生共鳴。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可能會遭遇無數的挫折,可能會一時間到不了我們想去的地方。但是我們只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直堅持,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地。
簡歷
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主題就是“簡歷”,剛開始我不太明白,為什么會用這個詞作為主題,直到開始閱讀以后,我才明白。
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是什么,那就是一個人的“簡歷”呀。而這部分講的就是斯蒂芬金的人生經歷,與寫作息息相關的人生經歷。
這段經歷從作者的童年開始寫起,講述自己是如何與寫作結緣,尤其是科幻懸疑作品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有一段時間,金常年臥病在床,看連環畫成了他打發時間的唯一方式。這段時間內,他讀了六噸左右的連環畫,尤其偏愛講述毛骨悚然的故事。他開始嘗試自己編寫故事,把自己的想象落到筆下。而媽媽對他的鼓勵,幫助他打開了寫作的這扇大門。
他在書里這么寫道,
“我記得,我聽到這話之后覺得自己擁有了無限的選擇。我仿佛被領進了一幢大房子,房子里面全是一扇一扇關閉的門,而我喜歡哪扇門,就隨便打卡哪扇。我想,一個人一輩子都開不完這大房子里的門。”
我們讀過這段話,內心中一定會有共鳴。因為寫作真的就像金說的這樣,它幫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讓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接下來他回憶了自己第一次投稿被拒、文章第一次發表,第一次收到正經的拒稿回信。相信每一個寫作的人看到這段經歷時,都會聯想到自己的寫作之路。
當我們第一次收到拒信,且被拒的理由是統一的官方回答時,內心的沮喪;當我們文章第一次被錄用時,內心的喜悅;甚至是第一次收到拒信還有獨特的拒絕理由時,內心的苦中帶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
而正是第一次收到有屬于自己的拒稿理由的經歷,讓金明白了,
“世上沒有點子倉庫,沒有故事中心,也沒有暢銷書埋藏島;好故事點子真的來自烏有鄉,憑空朝你飛過來:兩個之前毫不相關的注意碰到一起,青天白日里就產生出新東西。你的工作并不是找到這些注意,而是在它們出現時,能夠認出它們來。”
而這段話也是下一個主題講寫作方法時的鋪墊,在金看來,我們需要鍛煉的是識別好點子的能力,而不是尋找好點子的能力,二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他從十三歲開始給雜志社投稿,直到16歲才開始收到手寫的退稿信,整整三年,沒有雜志收錄他的故事,但是,他卻一直在堅持寫他的故事,在打開他大房子的門。而在這期間,來自一名編輯的退稿信給了他非常大的鼓勵,讓他堅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寫出好故事。編輯的退稿信是這么寫的,“故事不錯。不適合我們,但確實不錯。你有天分。繼續來搞”。
很多時候,在我們堅持寫作,堅持創作的路上,一份小小的鼓勵,真的能帶給我們巨大的能量,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繼續在這條艱苦的道路上探索。
時間來到高中,這期間,金做過學校小報的編輯,同時在學校有了他的第一本暢銷書,這本暢銷書風靡學校,給他帶來了九美元的收入。也是這次經歷,讓他遭受到來自老師的指責,而這指責,使得他在以后的很多年里對自己寫的這些故事感到羞愧,因為不是普通人眼里正經的內容,充滿了暴力、恐怖、血腥。
但是,等到他四十歲時,再回望這次經歷,他明白了一個道理,
“幾乎每一個哪怕只出版過一行字的小說家或者詩人都曾經被人指責,被人說他或者她是在浪費上帝賦予的天分。如果你寫作(或者畫畫、跳舞、雕塑、唱歌),總會有人想讓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僅此而已。”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對旁人的不理解、指責、嘲諷有一絲絲的釋懷呢。畢竟,這是一個已經寫了40年的作家的心得體會。
這次寫作風波帶給金的不僅僅是嘲諷羞愧,還讓校長看到了金的寫作能力,將他推薦到當地的一家報刊做記者。正是在這家報刊工作這段時間,他學到了比課堂上多太多的東西,其中有這樣一個道理,
“你寫故事時,是在給自己講故事;你修改時,主要工作是拿掉不屬于故事的內容。”
“寫作時要關上門,改稿時要敞開門。你一旦有了個故事,它成行以后,就屬于所有想要看這個故事的人。”
這兩句話寫出了寫稿和改稿時應持有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寫稿時要收,改稿時要放,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寫稿,同時用開放的態度改稿。
在高中以后,他經歷了大學、結婚、生子、工作。在這期間,他不停歇的寫作,沒有一篇作品有明顯的成績,頂多是收入幾百美金的稿費。而他的妻子一直在鼓勵他,沒有因為家庭生計要求他放棄自己喜愛的事情,反而義無反顧的支持他。這份支持絕不是假意的討好妻子,而是從他的文字里,我們真的能看到一位妻子對丈夫熱愛的事業從心底的支持。也正是這份支持,讓金明白,在寫作這條孤獨的路上,有人相信你對你至關重要。他們不需要發表演講。通常只要信任你就足夠了。
接下來,作者就開始講述他寫作生涯中第一部重要作品《魔女嘉莉》。這幾章,作者用很樸實的文字,講述了故事的靈感從哪里來的,他是如何在放棄這個故事后又重新將它撿了起來。他是如何構思這個故事,如何完成故事的寫作,又是如何第一次把自己寫的故事簽給了出版商,而在收到40萬美金的簽約費時,自己又是怎樣的心情。
這段經歷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作家對角色的認識可能和讀者一樣是錯誤的。僅僅因為創作困難,不論是感情上的原因,還是因為想象力缺乏,就中途放棄一部作品,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這段經歷里,正是因為他的妻子看到了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從垃圾桶里撿起了他的手稿,才得以讓其沒有被埋沒。
在這之后,金的母親癌癥去世,而他開始了長達多年的酗酒、嗑藥。作者沉迷于酒精和藥物的世界,勉強可以維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當某一日他發現自己已經離正常生活越來越遠時,開始戒酒戒藥,最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成功的回到正軌。書里有一整段文字是描寫他戒毒戒酒以后的心情,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寫出了他內心最深處的感受,讀起來仿佛感同身受。一個人是如何從絕望走向希望,又是如何被自己最愛的事業所拯救。這段文字在書籍的84頁,如果最近有過得低迷的朋友,不妨找來讀一讀。
而在這一段經歷里,他認為是寫作拯救了他,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也沒有放棄寫作,正是一直在寫作,他才沒有放棄生活,沒有完全被酒精和藥物吞噬。
這就是本書的第一大部分,用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和事件,將金一生的經歷、跟寫作之間的糾葛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透過文字,我們仿佛看到了他的人生。
接下來還有三部分,我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與大家分享,下面簡單說一下三部分的內容:
工具箱:這一部分是為后續的論寫作做鋪墊,介紹了寫作的一些基礎支撐性的工作及方式方法。
論寫作:這一部分是全書的精華部分,介紹了金的寫作道路上踩過的坑,得到的獎勵,還有他自己總結的許多寫作經驗,不能算是技巧,但是讀來會非常受用。
論生活:這一部分講述的是作者人生中遭遇的最大挫折——車禍,幾乎癱瘓,以及他是如何一點點克服作者,并且沒有放棄自己喜愛的事業。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看過的斯蒂芬金的小說,比如《不同的季節》,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其中一個故事。
我是靜哥,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歡迎留言、收藏、點贊。
您的收藏、點贊、留言是我寫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