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川黔渝行紀(jì):遵義·湘山寺
2017年4月28日·湘山寺
·
湘山寺蹲踞湘江河左岸,湘山一峰突起,勢壓湘江。
湘江河是遵義的市河,從西北方流過市區(qū),到了這老城和湘山寺,獻(xiàn)上妙曼的身態(tài),來了個漂亮的S形扭曲,盡顯嫵媚嬌嬈。
這寺廟尋得,真是個好所在。
不過,此湘江不是湖南那個湘江。這遵義的湘江,一路南去,做了烏江的一根胡須。在息烽縣的東北角,它歸順到了烏江。
·
遵義的佛教傳播,目前所知,最早大概是在唐代。
湘山寺,唐代宗大歷年間初建,那是唐代宗年間(766-779年)。初名“萬福寺”。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易名“護(hù)國寺”。因寺?lián)嫔健⑴R湘水,明崇禎元年(1628年),更名“湘山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遵義知府趙遵律以寺臨響水、白云兩洞,泉水響聲不絕,更名“雙泉禪寺”。
湘山寺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現(xiàn)在的遵義佛教協(xié)會,就設(shè)在這里,儼然遵義的佛教中心。1993年躋身全國重點(diǎn)寺院;2008年升級國家AAA級景區(qū)。
·
遵義,地處西南,屬于南宗禪的影響范圍。佛教傳播以禪宗的南宗禪、凈土宗為主。
南禪以頓悟?yàn)樘厣鲝垺懊餍囊娦浴薄?/p>
“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以前看過趙樸初的佛教介紹,至今記得其中一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一下子,就對佛教有了親近感。
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唯有這段話沒忘。
不過,現(xiàn)在看,頓悟,卻總有迎合、取巧的嫌疑。不是人人都有靈根慧器。敏悟的能耐,屬于少數(shù)人。
開啟民智,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
這是一段著名的公案。
來看看慧能和神秀兩位大和尚的參禪偈語:
為了選接班人,禪宗五祖弘忍出了一道題,弟子們各人做一個偈語。
神秀和尚先做一首: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在碓房打雜的慧能聞知后,自己也作一首。因不識字,求別人代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段公案發(fā)生的地點(diǎn),蘄州雙峰山東山寺。
·
神秀認(rèn)為,努力修持,勤于自律等等,自可保持心中一方凈土,免于俗世臟污。
慧能卻以為,本來無一事,哪里惹得來塵埃,庸人自擾之罷了。
這些,《壇經(jīng)》里說的細(xì),這里不背書。
·
兩位大和尚的思維方式、識見的差異、高下,看客自有結(jié)論。無需我來畫蛇。
這后來,成為北宗漸悟,南宗頓悟的分野。
·
如此看,南宗禪是向內(nèi)自求,拋開了繁文縟節(jié)、形式規(guī)矩,直達(dá)目的,省去了許多彎彎繞。
·
《遵義府志》載,湘山寺“山怪,石壘坷,面湘一帶石尤蒼瘦。古木千章,清陰夾徑,幽風(fēng)徐引,綠塵細(xì)霏,炎天坐臥其間,日影碎金,時聞鳥語,人境雙寂,恍然世外也。”
·
山門有楹聯(lián):“古寺傳佛燈照明長夜沉迷夢,祗園聽梵唱啟悟世人行善心”。
買票2元,驗(yàn)票,進(jìn)山門。
山崖下方,迎面一幅浮雕龍圖,九頭龍,左四右四,對稱的擁立著正中上方一條龍。龍吐涎水,如九天瀑布,浮起一顆團(tuán)著火的龍珠,鯉魚兩條,繞珠擺尾。
奇怪的是,這頭龍一爪握筆,一爪托著王字牌,腦門子點(diǎn)金,看不懂這個構(gòu)思是在昭示什么。
據(jù)說是名家雕刻。半天沒看出名堂。
緣石階登坡,先來到天王殿。原先是依著崖壁,鑿石設(shè)龕,如今加蓋了屋宇,伸出去,凌空而立,險而不危。俯視湘江河,樓層攢立,擋住了湘江清秀的身段。右前方的半坡上,一片兒黃墻紅瓦的廟宇,大約是菩提寺,沒去,待求證。
遵義會議會址,正位于這兩廟之間的老城,高樓參差,擋住了視線,看不見了。
湘山寺的格局大體是,天王殿居前,大雄寶殿居中,圓通寶殿殿后,左為藏經(jīng)樓小院兒,塔院附右,整座寺院大致坐東向西,右牽鳳凰山,前望紅花崗。
·
來湘山寺,實(shí)在是出于一種慣性。
·
我是見了寺院,一般都會進(jìn)去瞧瞧的。只會靜靜地看,不上香,不磕頭,這是一直的做派。談不上信不信,留個腳印印子,拍幾張照片,留著自己看。
來去由人,不迎不送。
·
文化、人文是酵母,像菜里的鹽,有這個就有味。具體是鮮香還是寡淡,全在自己的胃口。純粹的風(fēng)景,悅?cè)搜勰浚朗敲懒耍瑢ξ遥瑢?shí)在很難有呼應(yīng)、互動關(guān)系。因此,不合我的胃口。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種境界,不適合我。對于我,這是件挺奢侈的事。
比如西藏,天廣人稀,再壯的山,你繞著它,怎么轉(zhuǎn),也只看到它不同的模樣,看的是表皮兒。我找不到與它發(fā)生關(guān)系的“酵母”,走不近它。
再如探險、征服之類,也不是我的選項(xiàng)。我沒有“勝天半子”的豪情和囂張。
山高人為峰,我同樣不喜歡。因?yàn)椋铱吹降氖恰诵缘膰虖埡头潘痢_@與敬畏、卑微等等無關(guān)。有一句俗話叫“漲得沒邊兒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喜歡這態(tài)度。
去廟里找佛,是解決問題的,如同進(jìn)醫(yī)院找大夫,求的是治病。
佛菩薩,不僅僅是頂禮膜拜的偶像。遇廟就燒香,怕不是佛祖的初心所愿。本來嘛,普度眾生就是釋迦牟尼佛定下的目標(biāo)。當(dāng)然,儀式和敬畏心,還是該有的。
·
我進(jìn)廟,只是看看。有了問題,我還是想試試自己去解決。
·
出了山門,乘車去茅草鋪轉(zhuǎn)訪海龍囤之前,先去填飽肚子才是正事。
丁字路,湘山腳跟,店鋪一排排。
要了碗餛飩外加大餅。待端上來,卻發(fā)現(xiàn),這家鋪?zhàn)拥酿Q飩真實(shí)在。
一碗湯水里,餛飩?cè)缢南餐枳右话雰捍螅W兒是純?nèi)猓钢Q飩皮兒,泛著粉紅色兒,靜靜地漂在湯水兒里,白綠的小蔥段點(diǎn)綴,看得人滿意。
嘗一口。嗯,味道還行!
·
原計(jì)劃有婁山關(guān),這是遵義旅游的應(yīng)有之義。
卻不想,來之前看到新聞,正在修路。去那里,路難行。
·
——————————————————————
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圍觀。
謝絕各類形式未經(jīng)授權(quán)使用。
鄙視剽竊。維護(hù)著作權(quán)、版權(q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