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辭舊歲,祝福聲里迎新年。
又是一年新年到,有人說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于是我在思索年味是什么。
5歲的侄兒說年味就是過大年,穿新衣,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還有紅包拿;
隔壁20來歲的小姑娘說年味是過年回家能和同學朋友聚一聚,吃個飯;
遠嫁在外的妹妹說年味就是在外漂泊一年,帶著老公孩子高高興興回娘家;
年三十還在值班的哥哥說年味就是吃上一口老媽包的餃子,陪著孩子們放煙花;
憨厚的老爸說年味就是一家人一起磕著瓜子,看著春晚,有說有笑;
從早到晚忙不停的老媽說年味就是你們幾個都好好的,回來一起吃頓團圓飯;
三十好幾還待字閨中的我說年味就是拖著行李箱回家發禮物時家人的那份喜悅和感動……
關于年味,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解讀,不變的是那份愛與關懷 ,期盼與等待。
記得小時候五口人擠在一間小瓦房,貼上父親買來紅紙寫的對聯還有門神,放幾掛鞭炮覺得喜氣洋洋;穿上姨媽做的新衣服,領著爸媽給的壓歲錢(雖然只有1元錢)高興得不得了;殺掉養了一年的豬賣掉留上幾斤肉就可以過一個肥年……“小孩盼過年,大人盼插田”孩提時的我們還真的是這樣。
現在五口人變成十口人,我們也搬進了樓房,貼上買來的金光燦燦的對聯,門神倒是不再貼了;穿上買來的新衣服,開始給爸媽發紅包了;過年會提前好幾天準備種美食,吃都吃不完……當我們成為大人才漸漸明白當年父母的心理。
只是我們的心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物質的變化添了些許的煩躁與抱怨:
過年的菜式年年相似,吃到膩;
春晚越來越不好看,看到煩;
七大姑八大姨不停嘮叨,聽到怕;
拜年拜來拜去,沒意思……
其實在我們覺得煩躁,覺得沒有年味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年味背后的真正含義:
一.等待與期盼
這是網絡上的一張圖片,33歲的歸途與3歲的等待。3歲的兒子在寒風中站在路口等待33歲的父親回家,父親幾經輾轉再多辛苦也要回家與兒子與老父老母一起過年。這是一種關于愛的等待與期盼!
這張圖片是三位老人用白發繡成的家書,父母日漸老去,每年的春節成了他們最大的期盼。過年是團聚的日子,也是年味的真正所在。
二.文化與傳承
貼春聯,備年貨,三十包餃子,吃團圓飯,拜年,封紅包,祭祖祈福等等是一種春節文化的傳承,實際上更是一種家風的傳承,愛的傳承。家里父母準備的春節會很熱鬧,早早就開始準備,連辦的菜肴都有講究:魚丸、肉丸、藕夾、全魚等等一樣不少,而我們這一輩很多東西都已經不會做了,像魚丸等都沒有傳承下來。這也是年味缺失的一個原因。
在最后,我想說:年味并沒有漸行漸遠,它是中國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愛的傳遞,是老人與孩子的等待,是漂泊在外兒女的歸心。它的形式也許有改變,有簡化,但不變的是那份對家的思念和對團圓的企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