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講了齋藤孝先生《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中,如何通過六種有效“附和術”,問出對方頭腦中隱藏的有效信息,即:
1、點頭術:通過肢體和語氣詞,鼓勵對方越說越多。
2、鸚鵡學舌術:通過重復對方關鍵詞,激勵對方透露更多。
3、偏好地圖交換:通過交換彼此興趣愛好并做記錄,在之后互動中與之發生鏈接。
4、“換句話說”:通過用自己的語言再次描述對方所說的話,告訴對方自己真的懂了。
5、利用交談時搜集的內容回顧消滅冷場。
6、將更早之前說過的話引入當前談話場景,從而增加對方對自己的認同。
而本周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一種更為高階的技巧:如何不留痕跡地轉移話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經常會遭遇一群人聊天時,某一個人說得很嗨,但周圍絕大多數人卻對此話題不感興趣的場景。強行打斷切換話題呢,顯得極不禮貌,有失得體;硬忍著聽下去呢,你可能還忍得住,其他人卻早已從肢體語言上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了。
作為我們這些學習“如何有效提問”的人來說,如何通過提出一些問題,從而實現不著痕跡轉移話題的效果呢?下面就來為你分享三招:
第一招:整理對方的話實現轉移
沒有專門受過說話專業訓練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總是把自己說的觀點和自己的面子緊密聯系在一起。從邏輯上,這當然是一種謬誤;但從情感上來說,這卻是一種本能的反應。那么如何利用好這種本能反應就是“整理轉移法”的核心。
比如,小明在同學聚會上說自己工作怎么怎么厲害,跑過多少多少地方,已經10多分鐘了,很多老同學都已經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雖然有這樣一枚情商過低的老友你也是醉了,但此時如果你說:小明,你剛才說的經歷很有意思,這幾年你居然跑過那么多城市,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你還記得我們有一次暑假,一起去崇明島燒烤,結果下大雨的事情嗎?
由于當年的這次短途郊游是在場同學絕大部分人的共同經歷,氣氛就變得重新活躍起來。
所以呢,通過這樣整理-轉移的方法,你的切入點是對方前面10幾分鐘自吹自擂的經歷,而切出部分,則又是“附和當前語境-附和當前對象共同經歷”的問題,這樣提問,就化解了聊天過程中的尷尬氣氛,用問題把話題重新拉回大家都感興趣的范圍之中了。
第二招:具體與抽象切換著轉移
有些話題并不容易整理,遇到這種情況,使用具體與抽象間來回切換的方式來實現轉移話題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具體要怎么做呢?比如一位童鞋高談闊論,自嗨地討論西方哲學,旁邊的一堆人一臉懵逼又找不到方法打斷,此時如果你技巧性地提問:具體你可以推薦幾本這方面的書嗎?
高談闊論兄一定會很受用地分享具體的書單,而之后話題的聚焦就在“書”這種具象的物品上,然后從哲學書到科幻書,從科幻書到科幻電影,從科幻電影到近期熱門電影,話題自然會跑到大家都能聊上幾句的內容里來。
以上方法運用的是從抽象到具體轉移法,倒過來使用也是很方便的。
比如說同學聚會兩個寶媽熱議寶寶一天吃幾頓奶粉,三段奶粉到四段奶粉過渡時期的輔食怎么搭配。旁邊的未婚單身狗們聽得難受,你又能怎么做呢?
這些奶粉是不是海淘更好?
海淘網站哪家強?
海淘還能淘到啥好寶貝?
具體-抽象三板斧一用,話題是不是很容易地又被轉移啦?
第三招:談個人經歷轉移法
正所謂技多不壓身,轉移話題的技巧自然也是越多越好。第三種方法可以被概括為“我記得……,這讓我想起,還有……”
比如之前你們在討論的話題還是一個乏味的玉石鑒別問題(假設在場的人只有很少人感興趣),你要怎么轉移呢?
我記得上次看到一個新聞,說一位去云南旅游的游客不小心敲碎了一枚標價40萬的手鐲,結果只賠了4千元;這讓我想起,還有去青島旅游的游客遇到店家賣蝦,一只要30元,這新聞你們都看到過嗎?
從玉石到新聞話題,這種轉移方式最終又實現了從小眾話題到大眾話題的轉移。
三米君說:無論是整理對方的話轉移,還是具體與抽象之間來回轉移,或者是談個人經歷轉移法。它們在你尚未熟練時還需在施展前在腦海中反復預演,這樣轉移起來才不會生硬和尷尬。
而當你已經可以在任何話題中熟練地來回轉移,你就已經是駕馭任何一場談話的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