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五去世紀壇看了期待已久的《巴比松畫派作品展》,得承認確實是沖著“巴比松”去的。沒有藝術修養的我,得知巴比松畫派還是因為印象派,據說那是印象派的引路人。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法國19世紀的風景畫派。巴比松為法國巴黎楓丹白露森林進口處,風景優美。19世紀30~40年代,一批不滿七月王朝統治和學院派繪畫的畫家,陸續來此定居作畫,形成畫派。它不僅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的外貌,并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內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真誠感受,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揭開了19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百度百科
城市被政治家、資本家和學院派(得勢)的藝術家占領,這些籍籍無名的年輕人只能到小村子里來求生存。或者是因為巴黎市中心房租太貴生活成本太高呢。
他們生活的時代,風景畫是在畫室里畫出來的,而且得以宗教歷史為主題,風景只能作為陪襯。這批畫家大概認為,畫家畫風景畫不出去寫生,跟領導不做田野調查在辦公室拍腦袋決策一樣荒謬吧。
于是,100年前的巴黎,這群厭倦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來到了巴比松村。畫呀畫呀,像所有勵志故事一樣,剛開始主流不承認啊,后來不知怎么的(感興趣自己去查吧)就火起來了。
美術史我不懂,我只覺得挺好看的。不信你看看。
很多幅畫都選取有水的地方。
我很難去記住藝術家的名字,但我記得住他畫的場景。
這幅畫告訴我們,有水面的時候拍成對稱的很好看。
孤獨的老者
一座平凡到我不會按快門的橋。畫家那么珍視,畫出來還挺好看。有的東西不是不美,可能沒有認真看它。
這幅畫的亮點是對燭光的表現。燭光下透光的手,很神奇。
很寧靜溫馨的小片段。當時想是不是一位女畫家畫的,果然是。
這幅拾麥穗的畫,看得出畫家很詩意了,干農活的女孩兒一般沒這么美。
提牛奶的女孩,體態神態都很和諧自然。
小孩+小動物=安寧
一條開滿鮮花的道路。這幅畫不符合構圖原則的,左邊重右邊空,但好的繪畫敢于打破原則。就是好看。
這幅畫妥妥的構圖典范,學攝影的可以學習一個。
一個很普通的場景,留心觀察,也很美。
藍配紅也很美
這幅看起來不像油畫倒像版畫。
靈動的小天使+安寧的女神
畫家一家人的畫像,這位畫家是巴比松畫派創始人,人生經歷很不一般,早年很凄苦。
畫家生活應該很凄苦,愛畫圓潤的女子。
人和狗都沒有正面,拍照可以學習,很寧靜自然的感覺。
我最愛這張。畫家有很多的愛才會花大把時間畫這位貧苦的女孩子吧(女孩是畫家的侄女)。把她畫得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來自上帝的愛在這幅畫里面。不論她粗布麻衣還是遍身羅琦,陽光平等地灑在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