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利藥相比,品牌藥品的賣家往往能獲得報銷方面的優先權。
圖片1.jpg
圖片2.jpg
多家跨國藥企報告在華銷售額增長放緩甚至下降,包括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和賽諾菲等。過去,他們可以以3-5倍普藥的價格,銷售已過專利保護期的品牌藥品。2011以后,公共醫療保險的全面覆蓋,這塊市場開始萎縮。納入公共醫保的藥品最高可報銷80%費用,它降低患者負擔,并讓更多人用得起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的藥品。醫保體系藥品采購包含招標流程,在這個環節藥企和省級政府以談判方式確定藥價,而主動權在后者。過去一年北京頒布新政策,禁止公立醫院將它們所分銷藥品的價格定得過高。而中國80%以上的藥品銷售額來自公立醫院,經費不足的醫院只能想方設法,壓低藥品采購價。今年2月,中國決定在原有約1200種可報銷西藥的基礎上新增130種可報銷西藥。跨國公司盛贊這一調整將能增加它們藥品在中國的使用。與質量受懷疑的國產非專利藥相比,品牌藥品的賣家往往能獲得報銷方面的優先權。
本文由葛朗臺原創,禁止轉載,若轉載請聯系我們并標明出處。閱覽更多歡迎下載App:葛朗臺商業簡訊